未特指的伤寒Unspecified Typhoid fever

更新时间:2025-06-18 20:47:42
编码1A07.Z

关键词

索引词Typhoid fever、未特指的伤寒、伤寒、肠热病NOS、确诊伤寒、肠伤寒、伤寒沙门菌感染、伤寒,任何部位、伤寒沙门菌感染,任何部位
缩写未特指伤寒
别名肠热症、沙门氏菌性肠炎、伤寒病、杆菌性痢疾

未特指的伤寒(1A07.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血液、骨髓或胆汁标本中分离培养出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
      •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检出伤寒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如viaBfliC-d)。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稽留高热(≥39℃持续≥5天)伴相对缓脉(体温升高1℃,心率增加<15次/分)。
      • 消化道症状:初期便秘后转为腹泻,特征性玫瑰疹(胸腹部直径2-4mm淡红色斑丘疹)。
      • 肝脾肿大(超声显示脾脏厚度≥4cm,肝脏肋下≥2cm)。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1-3周有疫区居住史,或摄入未煮沸水源、生食贝类/乳制品。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
      • 稽留高热≥7天
      • 肥达反应“O”抗体≥1:160且“H”抗体≥1:320
      • 典型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 病原学检查
    │ ├── 血培养(病程1-2周)
    │ ├── 骨髓培养(全程高阳性率)
    │ └── 粪便/尿液培养(病程3-4周)
    ├── 血清学检查
    │ ├── 肥达反应
    │ └── 抗Vi抗体检测
    ├── 分子诊断
    │ └── PCR检测(血/骨髓标本)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肝脾肿大评估)
    └── 胸部X线(排除肺炎并发症)

  2. 判断逻辑

    • 血培养
      • 病程第1周阳性率90%,第3周降至50%,需在抗生素使用前采样。
    • 骨髓培养
      • 敏感性95-97%,不受抗生素影响,适用于血培养阴性病例。
    • 肥达反应
      • 病程第2周开始阳性,需动态监测(间隔5-7天),单次“O”≥1:80+"H"≥1:160有提示意义。
    • 腹部超声
      • 脾脏肿大(长径>11cm)伴门静脉周围淋巴结肿大,特异性达85%。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原学检查

    • 血培养阳性:金标准,确诊价值100%。
    • 粪便培养阳性:提示恢复期排菌状态,需进行药敏试验指导治疗。
  2. 炎症指标

    • 白细胞减少(<4×10⁹/L):
      • 与细菌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相关,恢复期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 C反应蛋白升高(>100 mg/L):
      • 提示重症感染或并发症风险,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 血清学检查

    • 肥达反应“O”抗体升高
      • 提示现症感染,但需排除交叉反应(与其他沙门菌/布鲁氏菌)。
    • 抗Vi抗体阳性
      • 提示慢性带菌状态,持续阳性需胆囊切除术评估。
  4. 肝功能

    • ALT/AST轻度升高(2-3倍正常值):
      • 反映肝细胞损伤,但需与病毒性肝炎鉴别。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血/骨髓培养,分子检测可缩短诊断时间至4-6小时。
  • 辅助检查需分阶段实施:早期首选血培养+PCR,中后期结合肥达反应与影像学。
  • 实验室异常需动态观察:白细胞进行性下降、血小板减少(<100×10⁹/L)提示肠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1. WHO《伤寒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修订版)
  2. Lancet Infect Dis. 2024《耐药伤寒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
  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伤寒诊疗规范》(20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