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部位或类型的虱病Unspecified Pediculosis

更新时间:2025-06-18 16:25:00
编码1G00.Z

关键词

索引词Pediculosis、未特指部位或类型的虱病、虱病、虱侵染、虱NOS
缩写未特指虱病、虱病-NOS
别名虱子感染、虱子病、虱患、Pediculosis-NOS

未特指部位或类型的虱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证据
      • 肉眼或显微镜下在毛发、皮肤或衣物中观察到活体虱子(成虫)或黏附牢固的虮子(卵)。
      • 皮肤刮片检查发现虱体残肢或典型口器结构(需排除环境污染物干扰)。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剧烈瘙痒(尤其夜间加重),伴叮咬部位红斑、丘疹或线性抓痕。
      • 无特定部位优势分布(区别于头虱、阴虱的典型寄生区域)。
    • 流行病学史
      • 近期接触疑似感染者(如家庭成员、集体宿舍成员)。
      • 共用个人物品(梳子、帽子、寝具)或卫生条件不良环境暴露史。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瘙痒症状(夜间加重)+ 皮肤红斑/丘疹。
      • 流行病学高危因素(接触史或共用物品史)。

二、辅助检查

  1. 病原学检查树

    └─显微镜检查
    ├─毛发/皮肤直接镜检(10×倍镜观察虱体运动及卵形态)
    └─衣物纤维镜检(重点检查衣缝、褶皱处)
    └─皮肤刮片检查
    ├─氢氧化钾(KOH)处理法(溶解角质观察虱体残肢)
    └─甲苯胺蓝染色(增强口器结构显色)

  2. 判断逻辑

    • 直接镜检阳性:发现活虱或完整虮子可直接确诊。
    • 皮肤刮片阳性:需排除环境污染物(如纤维碎屑),若见锯齿状口器或六足结构可支持诊断。
    • 阴性结果处理:高度可疑病例需重复检查(连续3天取样),或采用荧光染色法提高检出率。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原学检查

    • 显微镜检出虱体:确诊依据,需记录虱体形态(区分头虱/体虱)。
    • 虮子空壳:提示既往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活动性感染。
  2. 血液检查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提示过敏反应,但非特异性(阳性率仅10-20%)。
    •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若显著升高(>12×10⁹/L)需排查继发细菌感染。
  3. 皮肤病理检查

    • 表皮海绵水肿+真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支持虱叮咬相关超敏反应。
    • 角化过度伴痂皮形成:提示慢性搔抓性损伤。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病原体直接观察(虱体/虮子),优先选择毛发根部或衣缝镜检。
  • 辅助检查以显微镜技术为主,皮肤刮片用于疑难病例鉴别(如与疥疮混淆时)。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结合临床解读,嗜酸粒细胞增多仅提示过敏状态,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 《临床皮肤病学》(第12版)虱病诊断章节
  • WHO《基础医疗寄生虫病管理指南》(2023修订版)
  • 美国CDC《虱病实验室诊断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