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寄生虫病Unspecified Parasitic diseases
编码1G2Z
关键词
索引词Parasitic diseases、未特指的寄生虫病、寄生虫感染,未特指部位、寄生虫病NOS
缩写WTSJCRB、Unspecified-Parasitic-Disease
别名未知寄生虫病、无名寄生虫病、未定型寄生虫症、未分类寄生虫病
未特指的寄生虫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确诊需满足以下任意一项:
- 病原学证据:
- 粪便、血液、组织活检中检出寄生虫虫卵/幼虫/滋养体(镜检或PCR确认)
- 脑脊液/玻璃体液中发现寄生虫特异性抗原(ELISA/Western Blot)
必须条件(全部满足):
- 典型临床表现:
- 持续≥2周的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泻)或全身症状(发热+体重减轻)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500/μL(排除过敏性疾病)
- 流行病学暴露史:
- 发病前3个月内居住/旅行至寄生虫流行区(农村、热带地区)
- 有生食淡水鱼/猪肉、饮用未消毒水源、接触疫区土壤史
支持条件(满足≥2项):
- 血清学证据:
- 寄生虫特异性抗体阳性(ELISA滴度≥1:160)
- 总IgE >200 IU/mL
- 影像学特征:
- 腹部超声显示胆管壁增厚(>3mm)或脾肿大(长径>12cm)
- 胸部CT见游走性磨玻璃影
- 病理特征:
- 组织活检发现夏科-雷登结晶或嗜酸性肉芽肿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血液检查]
A --> C[粪便检查]
B --> D[全血细胞计数]
B --> E[血清IgE]
C --> F[寄生虫卵镜检]
C --> G[PCR检测]
A --> H[影像学检查]
H --> I[腹部超声]
H --> J[胸部CT]
D --> K[嗜酸粒细胞>500/μL]
E --> L[总IgE>200 IU/mL]
F/G --> M[病原体阳性]
I --> N[胆管增厚/脾肿大]
J --> O[磨玻璃影]
M/N/O --> P[确诊]
K/L --> Q[支持诊断]
判断逻辑:
- 全血细胞计数:
- 嗜酸性粒细胞>500/μL → 优先排查寄生虫病
- 合并贫血(Hb<110g/L)→ 提示慢性营养剥夺
- 粪便PCR/镜检:
- 阳性可直接确诊,阴性需结合血清学(因间歇性排卵)
- 腹部超声:
- 胆管壁增厚+肝内钙化灶 → 提示肝吸虫类感染
- 肠壁分层样增厚 → 提示蠕虫移行损伤
- 血清学与影像学关联:
- IgE升高 + 肺部磨玻璃影 → 需排查幼虫移行症
- 抗体阳性 + 脾肿大 → 提示慢性血吸虫病可能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范围 | 异常意义 | 处理建议 |
---|---|---|---|
嗜酸性粒细胞 | <500/μL | >500/μL:寄生虫移行期典型表现 >1500/μL:提示重度感染或组织侵袭 |
立即开展寄生虫筛查 |
血清总IgE | <100 IU/mL | 200-500 IU/mL:支持寄生虫感染 >1000 IU/mL:提示急性过敏反应或幼虫移行症 |
结合影像学排查移行路径 |
血清白蛋白 | 35-50 g/L | <30 g/L:营养剥夺或蛋白丢失性肠病 | 营养支持+排查肠道寄生虫 |
粪便虫卵计数 | 阴性 | 每克粪便>1000虫卵:重度感染 | 需紧急驱虫治疗 |
夏科-雷登结晶 | 无 | 出现:嗜酸性粒细胞裂解产物,提示组织内寄生虫活动 | 建议组织活检确认虫体 |
四、诊断流程总结
- 初筛:血常规(嗜酸粒细胞)+ 粪便镜检 → 异常则进入下一步
- 病因定位:
- 消化症状为主 → 腹部超声+粪便PCR
- 呼吸道症状 → 胸部CT+血清IgE
- 确诊:病原学/血清学/病理任一阳性 + 必须条件
- 难点处理:
- 病原体未检出时:重复3次粪便检查,或试用阿苯达唑诊断性治疗
依据来源:
- WHO《土壤传播蠕虫病防治指南》(2023)
- 《中华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诊断共识
- ICD-11寄生虫病分类标准(编码1F9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