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蛆病,未特指的Unspecified Myiasis
编码1G01.Z
关键词
索引词Myiasis、蝇蛆病,未特指的、蝇蛆病、肤蝇侵染、蛆侵染、狂蝇蛆病、蝇蛆侵染、蛆虫侵染
别名蛆虫感染、昆虫幼虫感染、苍蝇幼虫感染
蝇蛆病(未特指的,1G0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证据:
- 感染部位(皮肤溃疡、创面、腔道分泌物)中直接观察到活体蝇类幼虫(需记录形态学特征如口钩、呼吸孔)。
- PCR检测检出特异性蝇种基因(如Dermatobia hominis的COI基因)。
- 病原学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瘙痒性/搏动性皮下结节伴中央排脓孔(直径≥0.5 cm)。
- 溃疡病灶可见幼虫活动或排出史("挤出白色蠕虫样物"患者主诉)。
- 暴露风险:
- 发病前2周内有热带地区旅居史、卫生条件差环境暴露或开放性伤口未妥善处理史。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皮肤/腔道病变(活动性溃疡+排虫史)。
- 流行病学暴露史(高风险区域/行为)。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 病原学检查
├─1.1 创面幼虫形态学鉴定
└─1.2 分子检测(PCR/测序) - 影像学评估
├─2.1 超声(皮下型深部定位)
└─2.2 MRI(颅面/深部组织感染) - 炎症评估
├─3.1 血常规+CRP
└─3.2 病理活检(鉴别肿瘤/其他寄生虫)
判断逻辑
-
病原学检查:
- 幼虫形态学:需观察口钩、体棘等特征(如人肤幼虫体表具环状黑刺),排除其他蝇种。
- PCR检测:用于无法完整获取幼虫标本时(如腔道深部感染)。
-
超声检查:
- 异常意义:皮下型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伴内部线性高回声(幼虫活动伪影),敏感性达85%。
-
病理活检:
- 判断逻辑:发现幼虫角质层碎片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支持诊断(需排除盘尾丝虫病)。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提示寄生虫感染,但非特异性(需排除蠕虫感染)。
- 中性粒细胞升高(>75%):提示继发细菌感染(如蜂窝织炎)。
-
炎症标志物:
- CRP升高(>10 mg/L):反映组织破坏程度,>50 mg/L提示需排查脓毒症。
-
病理学检查:
- 肉芽肿伴嗜酸性浸润:特征性改变,但需与疥疮结节鉴别。
-
影像学检查:
- MRI T2高信号伴窦道形成:提示深部组织侵袭(如肌层感染),需紧急清创。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幼虫形态学或分子检测,结合特征性溃疡病灶。
- 辅助检查重点:超声用于评估皮下感染范围,病理活检排除恶性肿瘤。
- 实验室异常解读:嗜酸粒细胞升高需结合临床表现,CRP水平指导抗生素使用。
参考文献:
WHO《被忽视热带病诊断指南》(2023)
《默沙东诊疗手册(专业版)》寄生虫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