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脑膜炎,未特指的Unspecified Infectious meningitis,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编码1D01.Z
关键词
索引词Infectious meningitis,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感染性脑膜炎,未特指的、感染性脑膜炎,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急性脊膜脊髓炎、脓毒性脑膜炎 NOS、感染性脑膜炎NEC、感染性脑膜炎NOS、脑膜炎,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脑膜炎NOS、脑膜脑炎NOS、脑膜脊髓神经炎、脑脊髓炎、未特指原因的脑膜炎、非特异性脊膜炎、非特异性脑膜炎、脊膜炎、不明原因脑膜炎、脑脊炎症、其他和未特指的原因引起的脑膜炎、其他和未特指的原因引起的软脑膜炎 [possible translation]、其他和未特指的原因引起的蛛网膜炎 [possible translation]、其他和未特指原因引起的硬脑膜炎 [possible translation]、其他和未特指的原因引起的蛛网膜炎、其他和未特指的原因引起的软脑膜炎、其他和未特指原因引起的硬脑膜炎、未特指感染引起的脑膜炎、急性脑膜炎NOS、脑膜感染、脑脊髓膜炎、未特指的脑脊髓膜炎、粘连性蛛网膜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脊髓蛛网膜炎、脑脊液积水、脊髓积水、软脑膜炎、软脑膜炎NOS、慢性软脑膜炎、脊髓性软脑膜炎、脊髓性软脑膜炎NOS、脑膜积水、脑脊液漏、脑脊液渗出、无菌性脑膜炎、无菌性硬脑膜炎、慢性脑膜炎、非化脓性脑膜炎、非细菌性脊柱脑膜炎、非细菌性脊髓脑膜炎、非细菌性脑膜炎、急性无菌性脑膜炎、Quincke脑膜炎、无菌性脊膜炎、Wallgren脑膜炎、昆克氏脑膜炎、疫苗并发症引起的脑膜炎
缩写感染性脑膜炎-NOS、Infectious-meningitis-NOS
别名泛指感染性脑膜炎、普通感染性脑膜炎、一般感染性脑膜炎、不明感染性脑膜炎
感染性脑膜炎,未特指的(1D0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脑脊液病原学证据:
- 脑脊液培养分离出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
-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检出特异性病原体核酸(如脑膜炎双球菌ctrA基因、隐球菌CAP59基因)。
- 组织病理学证据:
- 脑膜活检标本中发现病原体(如抗酸染色检出结核杆菌、六胺银染色检出隐球菌)。
- 脑脊液病原学证据:
-
必须条件:
- 典型临床表现:
- 发热(体温≥38℃)伴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阳性)。
- 颅内压增高症状(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
- 脑脊液异常:
- 白细胞计数>5×10⁶/L(细菌性>1000×10⁶/L,病毒性<300×10⁶/L)。
- 蛋白浓度>0.45 g/L,葡萄糖<2.2 mmol/L(或脑脊液/血糖比值<0.4)。
- 典型临床表现:
-
支持条件:
- 影像学特征:
- MRI增强扫描显示脑膜线状强化(敏感性85%-95%)。
- CT排除占位性病变和脑出血。
- 血清学标志物:
- 血清降钙素原(PCT)>0.5 ng/mL提示细菌感染(特异性90%)。
- 真菌G试验阳性(>80 pg/mL)支持真菌性脑膜炎。
- 影像学特征: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感染性脑膜炎评估
├── 病原学检查
│ ├── 脑脊液培养(细菌/真菌)
│ ├── 抗酸染色(结核)
│ ├── 墨汁染色(隐球菌)
│ └── 多重PCR检测(病毒/细菌/真菌)
├── 脑脊液分析
│ ├── 常规(细胞计数、蛋白、糖)
│ └── 细胞学(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
├── 影像学检查
│ ├── 头颅MRI(增强扫描)
│ └── 胸部CT(排查结核灶)
└── 血清学检测
├── 特异性抗体(如抗NMDA受体抗体)
└── 炎症标志物(CRP、PCT) -
判断逻辑:
- 脑脊液细胞分类:
- 中性粒细胞为主(>80%)→ 细菌性/早期病毒性
- 淋巴细胞为主(>50%)→ 病毒性/结核性/真菌性
- 嗜酸性粒细胞>10%→ 寄生虫性/药物反应
- MRI增强表现:
- 软脑膜-蛛网膜强化→ 细菌性/结核性
- 硬脑膜强化→ 真菌性/肿瘤性
- PCT与CRP联合解读:
- PCT>2 ng/mL + CRP>100 mg/L → 高度提示细菌感染
- PCT<0.25 ng/mL + CRP<20 mg/L → 倾向病毒性
- 脑脊液细胞分类:
三、实验室参考值异常意义
-
脑脊液检查:
- 白细胞>1000×10⁶/L:
- 细菌性脑膜炎(敏感性75%),需紧急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 葡萄糖<2.2 mmol/L:
- 提示化脓性/结核性/真菌性脑膜炎(特异性85%)。
- 乳酸>3.5 mmol/L:
- 细菌性/真菌性脑膜炎标志(AUC 0.92)。
- 白细胞>1000×10⁶/L:
-
血清学指标:
- PCT>0.5 ng/mL:
- 区分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阴性预测值95%)。
- β-D-葡聚糖>80 pg/mL:
- 隐球菌/念珠菌性脑膜炎筛查指标(需排除假阳性)。
- PCT>0.5 ng/mL:
-
分子检测:
- 16S rRNA基因测序阳性:
- 明确细菌种类,指导靶向治疗(检出限1×10³ CFU/mL)。
- Xpert MTB/RIF阳性:
- 结核性脑膜炎快速诊断(灵敏度98%),同时检测利福平耐药。
- 16S rRNA基因测序阳性:
四、诊断流程要点
-
急诊处理:
- 疑似病例应在1小时内完成腰椎穿刺(排除禁忌证后)。
- 同时送检血培养(阳性率40%-50%)。
-
分级诊断:
- 确诊:病原学阳性 + 临床表现符合
- 临床诊断:脑脊液典型改变 + 影像学支持 + 排除其他疾病
- 疑似病例:仅有临床表现,需动态观察脑脊液变化
-
特殊人群:
- 免疫抑制患者:需增加真菌/结核检测频次,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检测隐球菌抗原。
- 新生儿:首选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mNGS),避免漏诊少见病原体。
参考文献: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膜炎诊治指南(2020版)》
- IDSA《细菌性脑膜炎管理指南(2016)》
- ESCMID《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共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