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丝虫病Unspecified Filariasis
编码1F66.Z
关键词
索引词Filariasis、未特指的丝虫病、丝虫病、班氏丝虫热、象皮病样热
缩写S-C-B
别名丝虫感染、丝虫症、Filariasis-Not-Otherwise-Specified
未特指的丝虫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病原学直接证据:
- 夜间(22:00-02:00)厚血涂片或浓缩法检出微丝蚴(敏感度80%-90%)。
- 淋巴液/鞘膜积液穿刺检出微丝蚴或成虫。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PCR检测丝虫特异性DNA(如Wb123基因)。
- 病原学直接证据: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红、肿、热、痛)。
- 慢性进行性淋巴水肿(下肢非凹陷性水肿或象皮肿)。
- 流行病学史:
- 疫区居住史(流行区包括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
- 典型临床表现(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实验室证据: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0.5×10⁹/L(正常值<0.5×10⁹/L)。
- 丝虫特异性IgG4抗体阳性(ELISA或免疫层析法)。
- 影像学证据:
- 超声显示淋巴管扩张(直径>3mm)或瓣膜功能不全。
- 实验室证据:
-
确诊阈值:
- 符合金标准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
- 至少两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查] A --> C[免疫学检查] A --> D[影像学检查] A --> E[其他检查]
B --> B1[夜间厚血涂片] B --> B2[浓集法检微丝蚴] B --> B3[淋巴液穿刺]
C --> C1[丝虫抗体检测] C --> C2[抗原检测]
D --> D1[超声检查] D --> D2[淋巴造影] D --> D3[CT/MRI]
E --> E1[血常规] E --> E2[尿液分析]
判断逻辑:
-
病原学检查:
- 阳性:直接确诊(金标准)。
- 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需结合免疫学+影像学(如抗体阳性伴淋巴管扩张)。
-
免疫学检查:
- IgG4抗体阳性:提示活动性感染(>90%特异度)。
- 抗原检测阳性:适用于微丝蚴血症低的班氏丝虫。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淋巴管直径>3mm或瓣膜反流→支持慢性阻塞。
- CT/MRI:显示软组织增厚/纤维化→评估象皮肿程度。
-
其他检查:
- 乳糜尿检测:尿液苏丹III染色阳性→提示淋巴管破裂。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嗜酸性粒细胞 | <0.5×10⁹/L | >0.5×10⁹/L:提示寄生虫感染(60%-80%病例),需排查丝虫病 |
微丝蚴血检 | 阴性 | 阳性:确诊依据;阴性需重复夜间采血(假阴性率10%-20%) |
丝虫IgG4抗体 | 阴性(ELISA) | 阳性:活动性感染标志;治愈后可持续阳性,需结合临床表现 |
尿液脂肪滴 | 无 | 苏丹III染色阳性:提示乳糜尿(20%-40%班氏丝虫),需与其他肾病鉴别 |
血清IgE | <100 IU/mL | >1000 IU/mL:提示过敏反应,与微丝蚴死亡相关 |
进一步处理建议:
- 微丝蚴阳性:立即启动抗寄生虫治疗(如伊维菌素+阿苯达唑)。
- 抗体阳性但病原学阴性:重复夜间血检或PCR验证。
- 嗜酸粒细胞显著升高:排除其他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依赖夜间血检发现微丝蚴(金标准),结合慢性淋巴水肿典型表现。
- 关键辅助检查:超声评估淋巴系统损伤,IgG4抗体检测弥补病原学阴性病例。
- 实验室警戒值:嗜酸性粒细胞>0.5×10⁹/L是重要筛查指标,乳糜尿需特异性染色确认。
参考文献:
- WHO《淋巴丝虫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
- CDC《寄生虫病诊断标准》(MMWR 2024)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丝虫病免疫诊断进展(2023; 388: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