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未特指的Unspecified Dengue

更新时间:2025-06-18 23:54:17
编码1D2Z

关键词

索引词Dengue、登革热,未特指的、登革热NOS、登革热、典型登革热、菲律宾热、DF[登革热]、七日登革热、曼谷热、新加坡热、东南亚热、泰国热
缩写DHF、DSS
别名骨痛热症、断骨热、天狗热、Dengue-fever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急性期血清RT-PCR检出登革病毒RNA(DENV-1至4型特异性序列)。
    • 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 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登革病毒。
  2. 必须条件(临床诊断核心)

    • 急性发热:体温≥39℃,持续2-7天(需排除疟疾等发热性疾病)。
    • 至少两项典型症状
      • 剧烈头痛/眼眶痛
      • 肌肉关节痛("断骨热"特征)
      • 皮疹(充血性或出血性)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14天内有登革热流行区旅居史或蚊媒暴露史。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

    • 实验室预警指标
      • 血小板计数<100×10⁹/L(正常150-400)
      • 血细胞比容升高>20%基线值(提示血浆渗漏)
    • 典型体征组合
      • "三红征"(面颈胸部潮红)伴瘀点/瘀斑
      • 束臂试验阳性(出血倾向)
  4. 重症登革热阈值

    • 符合以下任一项即诊断重症
      • 严重血浆渗漏(休克或积液)
      • 严重出血(消化道/颅内出血)
      • 器官衰竭(ALT/AST>1000 U/L或肌酐>2mg/dL)

二、辅助检查

  1. 诊断检查树
    mermaid graph TD A[疑似登革热] --> B{发病≤5天} A --> C{发病>5天} B --> D[NS1抗原检测] B --> E[RT-PCR] C --> F[IgM抗体检测] C --> G[IgG抗体滴度对比] D & E & F & G --> H[确诊] H --> I[血常规监测] I --> J[血小板<100?] J --> K[预警重症]

  2. 判断逻辑

    • NS1抗原检测(发病1-5天):
      • 阳性率>90%,阴性需结合PCR排除
    • 血清学检测
      • IgM阳性(发病5天后):提示现症感染
      • IgG滴度4倍升高:确诊近期感染
    • 影像学
      • 腹部超声:胆囊壁增厚>3mm(血浆渗漏标志)
      • 胸部X线:胸腔积液(重症预警)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正常参考值 异常意义
血小板计数 150-400×10⁹/L <100:出血风险增高;<50:需输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男40-50%,女35-45% 升高>20%基线:血浆渗漏(重症标志)
白细胞计数 4-10×10⁹/L <4:病毒抑制骨髓(早期特征)
ALT/AST <40 U/L >100:肝损伤;>1000:暴发性肝炎(重症)
凝血功能(PT/APTT) PT 11-13s, APTT 25-35s 延长>3s:DIC风险(需输血浆)
NS1抗原 阴性 阳性:急性期感染(特异性>95%)
IgM抗体 阴性 阳性:现症感染(发病5天后);假阳性:与其他黄病毒交叉反应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早期(≤5天):NS1抗原+RT-PCR为核心诊断手段
  2. 晚期(>5天):双份血清IgM/IgG检测为金标准
  3. 重症监测
    • 每8小时监测血小板/血细胞比容
    • 超声评估胆囊壁/胸腔积液
  4. 鉴别诊断
    • 基孔肯雅热(关节痛更突出)
    • 流感(无血小板减少)

参考文献
WHO《登革热诊断治疗指南(2011修订版)》
美国CDC《登革热管理指南(2023)》
《哈里森内科学》(第21版)感染性疾病篇
Lancet Infect Dis. 2022;22(6):e172-e182(登革热重症预警指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