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孢球虫病,未特指的Unspecified Cystoisosporiasis
编码1A33.Z
关键词
索引词Cystoisosporiasis、等孢球虫病,未特指的、等孢球虫病、肠道球虫病 NOS、球虫病、等孢球虫或肉孢子虫感染、球虫性痢疾、球虫侵染、等孢球虫和肉孢子虫感染
缩写DBQ-BZ、Isosporiasis-NOS
别名等孢球虫感染-未特指、贝氏等孢球虫病-未特指、贝氏囊等孢子球虫病-未特指
等孢球虫病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粪便样本经改良抗酸染色(Kinyoun染色)或荧光染色(如金胺-酚染色)检出贝氏等孢球虫卵囊(特征:椭圆形,20-33 μm×10-19 μm,含两个孢子囊)。
-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检出贝氏等孢球虫特异性基因(如ITS1、SSU rRNA)。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水样腹泻(≥3次/日)持续≥3天,伴腹痛或低热(体温37.5-38.0℃)。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AIDS CD4+<200/μL)出现慢性腹泻(持续≥4周)、体重下降>10%。
- 流行病学史:
- 疫区旅行史(热带/亚热带地区)、卫生条件差环境暴露史,或生食未清洗蔬菜水果。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慢性腹泻+消瘦综合征)。
- 免疫缺陷状态且排除其他肠道病原体感染(如隐孢子虫、微孢子虫)。
二、辅助检查
-
病原学检查树:
┌─粪便直接镜检(敏感性20%-30%,漏诊率高)
│
├─改良抗酸染色(敏感性70%-80%)
│
└─PCR检测(敏感性>95%,特异性>98%)- 判断逻辑:
- 改良抗酸染色:卵囊呈红色,背景呈蓝绿色,需与隐孢子虫鉴别(后者直径4-6 μm)。
- PCR检测:适用于染色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可直接检测粪便中寄生虫DNA。
- 判断逻辑:
-
血液检查树:
┌─血常规(关注嗜酸性粒细胞)
│
├─电解质(低钾、低镁)
│
└─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 判断逻辑:
- 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升高(5%-10%):需排除其他寄生虫感染(如类圆线虫)。
- 低白蛋白血症(<30 g/L):提示慢性营养不良,需评估腹泻持续时间及吸收功能。
- 判断逻辑:
-
影像学检查树:
┌─腹部超声(排除肠梗阻、胆道病变)
│
└─CT小肠成像(评估黏膜水肿、肠壁增厚)- 判断逻辑:
- 影像学异常(如小肠皱襞增粗)为非特异性,需结合病原学结果综合判断。
- 判断逻辑: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粪便检查:
- 改良抗酸染色阳性:直接确诊等孢球虫病,需与隐孢子虫、环孢子虫鉴别。
- PCR检测阳性:特异性强,可明确虫种,适用于免疫抑制患者早期诊断。
-
血液检查: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0.5-1.5×10^9/L):不支持幼虫移行症,但需排除合并感染。
- 低钾血症(血清K+<3.5 mmol/L):提示长期腹泻导致电解质丢失,需紧急纠正。
- 低白蛋白血症(<30 g/L):反映慢性蛋白质丢失,需营养支持治疗。
-
免疫学指标:
- CD4+ T细胞计数<200/μL(HIV患者):提示感染高风险,需启动抗寄生虫治疗并优化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特殊染色或PCR检测粪便卵囊,免疫功能状态影响病程严重度。
- 辅助检查需优先选择改良抗酸染色/PCR,影像学主要用于排除并发症。
- 实验室异常指标以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为主,需动态监测并针对性干预。
参考文献:
- WHO《肠道原虫感染诊疗指南》(2023)
- CDC《等孢球虫病实验室诊断标准》(MMWR 2022)
- 《热带病学》(第8版):慢性等孢球虫病与HIV共病的病理关联
- UpToDate临床指南:免疫抑制宿主寄生虫感染管理(202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