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等孢球虫病Cystoisosporiasis of small intestine
编码1A33.0
关键词
索引词Cystoisosporiasis of small intestine、小肠等孢球虫病、球虫肠炎、肠道球虫病、贝氏等孢子球虫感染、肉孢子虫感染
同义词coccidial enteritis、enteric coccidiosis、Infection due to Isopora hominis、Infection due to Isopora belli
缩写XDEBQCB
别名小肠等孢子球虫感染、小肠孢子虫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1C6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
1C62.30卡波西肉瘤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2HIV感染临床3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合并症,临床分期未特指1C62.1HIV感染临床2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0HIV感染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结核病
1C60.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结核病1C60.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1C60.Z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期未特指1C60.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结核病1C60.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结核病1C6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
1C61.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疟疾1C61.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疟疾1C61.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疟疾1C61.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临床分期未特指1C61.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疟疾小肠等孢球虫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小肠等孢球虫病(Cystoisosporiasis of small intestine),也称为贝氏等孢子球虫感染或肠道球虫病,是一种由贝氏等孢子球虫(Cystoisospora belli)寄生在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引起的寄生虫病。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HIV/AIDS患者、器官移植受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临床上以腹泻、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病因学特征
-
致病原体:
- 小肠等孢球虫病的病原体是贝氏等孢子球虫。这种寄生虫通过摄入被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进入人体。
- 成熟卵囊在小肠内破裂释放出子孢子,后者侵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发育为滋养体,进而繁殖并形成新的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
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或饮用被含有贝氏等孢子球虫卵囊的污染食物或水是常见的感染方式。
- 在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水源和食物更容易受到污染,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
易感人群:
- 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特别容易感染,包括HIV/AIDS患者、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老年人以及营养不良者。
- 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儿童和成人中也有较高的发病率。
病理机制
-
小肠黏膜损伤:
- 贝氏等孢子球虫感染导致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这会导致黏膜表面出现糜烂和溃疡,从而影响肠道吸收功能。
- 滋养体在上皮细胞内的增殖会干扰正常的细胞代谢,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
-
免疫反应:
- 机体对贝氏等孢子球虫感染会产生免疫应答,但免疫功能低下者难以有效清除寄生虫,导致持续性感染。
- 免疫系统激活后释放的炎症介质也会加剧肠道炎症,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腹泻: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水样或糊状便,可伴有粘液,有时可见血便。
- 腹痛: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呈间歇性绞痛。
- 体重减轻:由于肠道吸收功能受损,患者可能出现显著的体重下降。
- 恶心和呕吐: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和呕吐。
- 全身症状:严重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脱水等全身症状。
参考文献:《默沙东诊疗手册》、流行病学监测数据及相关医学文献。
以上内容基于可靠的医学资料整理而成,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