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等孢球虫病Cystoisosporiasis of colon
编码1A33.1
关键词
索引词Cystoisosporiasis of colon、结肠等孢球虫病、球虫结肠炎
同义词coccidial colitis
缩写Cystoisosporiasisofcolon
别名贝氏等孢子球虫性结肠炎、贝氏等孢球虫感染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1C6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
1C62.30卡波西肉瘤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2HIV感染临床3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合并症,临床分期未特指1C62.1HIV感染临床2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0HIV感染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结核病
1C60.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结核病1C60.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1C60.Z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期未特指1C60.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结核病1C60.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结核病1C6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
1C61.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疟疾1C61.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疟疾1C61.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疟疾1C61.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临床分期未特指1C61.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疟疾结肠等孢球虫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结肠等孢球虫病是由原生动物贝氏等孢子球虫(Cystoisospora belli)引起的一种大肠炎症。这种疾病主要影响结肠部位,造成黏膜损伤和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该病属于肠道原虫感染的一种,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摄入被成熟的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
病因学特征
-
病原体特性:
- 贝氏等孢子球虫是一种寄生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肠道的原生动物。其卵囊呈长椭圆形,一端稍窄且呈瓶颈状,具有内外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
- 新排出的卵囊通常含有一个成孢子细胞,但有时也可观察到多个。卵囊在外界环境中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成熟并具备感染性。
-
感染途径:
- 通过食用或饮用被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 环境因素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卫生条件较差,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
-
易感人群:
-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HIV/AIDS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以及营养不良者更容易受到感染。
- 农村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城市,这可能与农村地区较低的卫生标准和饮用水安全有关。
病理机制
-
侵入过程:
- 卵囊进入宿主体内后,在小肠中孵化释放出子孢子,这些子孢子会穿透肠上皮细胞并在其中发育为滋养体。
- 滋养体进一步繁殖并分化形成新的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
组织损伤:
- 结肠等孢球虫病导致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肠黏膜的炎症反应,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和溃疡形成。
- 炎症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引发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损害肠黏膜屏障功能,导致腹泻等症状的发生。
临床表现
-
常见症状:
- 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水样或糊状便,严重时可伴有血便。频繁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及电解质失衡。
- 腹痛:多位于下腹部,性质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是阵发性的,疼痛程度不一。
- 恶心与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感,并伴有呕吐现象。
- 体重下降:长期患病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及体重减轻。
-
其他伴随症状:
- 发热:轻度至中度发热可能是机体对感染做出的免疫应答的一部分。
- 乏力、疲劳感增加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以上信息基于目前可用的文献资料总结而来,具体病例分析还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