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念珠菌病Unspecified Candidosis

更新时间:2025-06-19 00:33:46
编码1F23.Z

关键词

索引词Candidosis、未特指的念珠菌病、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感染、念珠菌病,未特指的、念珠菌机会性感染、热带念珠菌感染、酵母菌感染、丛梗孢属感染、丛梗孢属感染NOS、念珠菌感染
缩写Candidiasis-NOS、未特指念珠菌病
别名真菌感染-念珠菌、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Yeast-infection

未特指的念珠菌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病原学直接证据
      • 病变部位(皮肤/黏膜/血液/组织)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念珠菌属真菌
      • 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特征性假菌丝和芽生孢子
  2. 必须条件(核心临床标准)

    • 特征性临床表现
      • 皮肤皱褶处边界清晰的红斑伴卫星状丘疹/脓疱(腹股沟、腋窝等)
      • 黏膜表面白色凝乳状假膜(口腔/阴道),拭去后显露充血基底
    • 高危宿主因素
      • 存在免疫抑制状态(HIV/AIDS、化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 未控制的糖尿病或近期广谱抗生素使用史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
      • 皮肤黏膜病变部位瘙痒/烧灼感(敏感性70%-90%)
      • 免疫功能正常者:局限症状;免疫抑制者:发热+乏力
    • 微生物学证据
      • KOH湿片检出假菌丝和芽生孢子(灵敏度60%-80%)
      • PCR检测念珠菌属特异性基因(如ITS区域)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测] A --> C[炎症评估] A --> D[影像学检查] B --> B1[直接镜检-KOH湿片] B --> B2[真菌培养] B --> B3[PCR检测] C --> C1[CRP] C --> C2[PCT] C --> C3[G试验] D --> D1[皮肤病变-伍德灯] D --> D2[深部感染-CT/MRI]

判断逻辑

  1. 病原学检测

    • KOH湿片:快速初筛,假菌丝提示活动性感染(非定植)
    • 真菌培养:金标准,需结合临床区分定植与感染
    • PCR:深部感染或培养阴性时补充诊断
  2. 炎症标志物

    • CRP/PCT升高:提示侵袭性感染可能(阈值:CRP>50mg/L)
    • G试验阳性(>80pg/mL):提示真菌细胞壁成分,但需排除假阳性
  3. 影像学

    • 皮肤伍德灯:部分念珠菌株显现珊瑚红色荧光
    • 深部CT/MRI:仅当怀疑播散性感染时进行(如肝脾微脓肿)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参考范围 异常意义
KOH湿片 阴性 假菌丝+芽生孢子→活动性感染(灵敏度60-80%)
真菌培养 无生长 任何部位阳性需结合临床表现:黏膜/皮肤病变部位阳性可确诊;痰/尿阳性可能为定植
β-D-葡聚糖试验 <60-80 pg/mL >80pg/mL提示侵袭性真菌感染,但假阳性率高(透析/抗生素影响)
CRP <5 mg/L >50 mg/L提示细菌/真菌侵袭性感染或严重炎症反应
PCT <0.05 μg/L >0.5 μg/L提示细菌感染;念珠菌血症时中度升高(0.5-2 μg/L)
血常规-WBC 4-10×10⁹/L 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感染;免疫抑制者可正常或降低

异常结果处理建议

  1. 培养阳性+典型皮损→立即启动抗真菌治疗
  2. G试验阳性+高危因素→进一步血培养/影像学评估
  3. CRP持续升高+免疫抑制→警惕深部播散可能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基础诊断:临床表现+高危因素+KOH湿片阳性即可经验性治疗
  2. 确诊要求
    • 浅表感染:病变部位培养阳性+特征皮损
    • 疑似深部感染:血培养/G试验阳性+影像学证据
  3. 鉴别关键
    • 细菌性蜂窝织炎(无卫星状皮损)
    • 扁平苔藓(Wickham纹无假膜)
    • 细菌性肺炎(CT表现不同)

参考文献

  1. IDSA《念珠菌病管理指南》(2016)
  2. ECMM《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共识》(2019)
  3. CDC《真菌病诊断实验室指南》(2020)
  4. Fitzpatrick《临床皮肤病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