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伤寒Other specified Typhoid fever
编码1A07.Y
关键词
索引词Typhoid fever、其他特指的伤寒、伤寒后脓肿、伤寒性溃疡、伤寒并发关节炎、伤寒性关节炎、伤寒伴心脏受累、伤寒并发心脏受累、伤寒性心内膜炎、伤寒伴心内膜受累、伤寒性心肌炎、伤寒并发肺炎、伤寒引起的肺炎、伤寒性肺炎、伤寒并发骨髓炎、伤寒性骨髓炎、伤寒并发脑膜炎、伤寒性脑膜炎、伤寒胃热症、伤寒并发肠炎、伤寒性肠炎、伤寒肠炎、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肠炎、伤寒并发肠道溃疡、伤寒性肠道溃疡、伤寒并发结肠炎、伤寒性结肠炎
缩写TY、Typhoid-Feber、Enteric-fever
别名伤寒、肠热症、沙门氏菌性发热、沙门氏菌性伤寒、副伤寒
其他特指的伤寒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血液或骨髓标本中分离培养出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
-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检出伤寒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如viaB、fliC-d)。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稽留热(体温≥39℃持续1周以上)伴表情淡漠、相对缓脉。
- 消化系统三联征:玫瑰疹(病程第7-14天)、肝脾肿大、"豌豆汤样"腹泻(病程第2-3周)。
- 流行病学史:
- 疫区居住或旅行史(东南亚/非洲/南美洲),或摄入可疑污染水源/食物(如生贝类、未消毒乳制品)。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病原学阳性(血/骨髓培养或PCR)。
- 拟诊(无病原学证据时需同时满足):
- 稽留热≥5天 + 肝脾肿大/玫瑰疹。
- 肥达反应:O抗体≥1:80且H抗体≥1:160,或恢复期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
二、辅助检查
-
病原学检查树:
└── 病原检测
├── 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率80%-90%)
├── 骨髓培养(全程阳性率>90%)
└── PCR检测(早期快速诊断,特异性>95%)- 判断逻辑:血培养阴性但临床高度可疑时,骨髓培养是确诊关键;PCR适用于抗菌治疗后的快速检测。
-
血清学检查树:
└── 免疫学检测
├── 肥达反应(病程≥2周时检测)
└── 抗Vi抗体检测(筛查慢性带菌者)- 判断逻辑:肥达反应需动态监测(单次阳性可能因既往感染),O抗体提示现症感染,H抗体区分疫苗反应。
-
影像学检查树:
└── 并发症评估
├── 腹部超声(肠穿孔/出血时可见游离气体/积液)
├── 胸部X线(支气管肺炎征象)
└── 心脏超声(中毒性心肌炎时EF值下降)- 判断逻辑:影像学主要用于排除阑尾炎、评估肠穿孔等并发症,非诊断必需。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查:
- 血培养阳性:菌血症期确诊依据(需注意抗菌药物使用后假阴性)。
- 骨髓培养阳性:诊断金标准,不受抗菌治疗影响。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100 mg/L:提示严重全身炎症反应。
- 降钙素原(PCT)>2 ng/mL:提示细菌感染可能,但无法区分病原类型。
-
血常规:
- 白细胞减少(<4×10⁹/L):典型表现(敏感性>90%),与内毒素抑制骨髓有关。
- 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特异性>95%,随病情恢复重新出现。
-
肥达反应:
- O抗体≥1:80:提示沙门氏菌属感染(可能与其他血清型交叉反应)。
- H抗体≥1:160:伤寒沙门氏菌特异性(疫苗接种者可能假阳性)。
-
肝功能:
- ALT/AST轻度升高(2-3倍ULN):肝细胞损伤表现(发生率60%-80%)。
- 胆红素升高:提示中毒性肝炎或溶血(重症病例)。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血/骨髓培养或分子检测,肥达反应需结合临床动态解读。
- 辅助检查重点:
- 病程早期首选血培养,治疗无效时行骨髓培养。
- 影像学用于评估肠穿孔、肺炎等并发症。
- 实验室特征:白细胞减少伴嗜酸细胞消失是典型线索,CRP/PCT评估病情严重度。
参考文献:
WHO《伤寒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
《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53版)
《临床感染病学》(Mandell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