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寄生虫病Other specified Parasitic diseases
编码1G2Y
关键词
索引词Parasitic diseases、其他特指的寄生虫病、原虫性脓毒症未提及脓毒性休克、原虫性脓毒症伴脓毒性休克
其他特指的寄生虫病(ICD-11 1G2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
- 病原学证据阳性:
- 通过直接镜检、培养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在临床标本中检出特定寄生虫(如微孢子虫、麦地那龙线虫等)。
- 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寄生虫结构(如幼虫、虫卵或成虫)。
必须条件:
- 病原学确诊:满足金标准中任意一项。
- 特异性临床表现:
- 符合寄生虫感染的典型器官损伤模式(如颚口线虫的皮下移行性包块、类圆线虫病的弥漫性幼虫移行综合征)。
支持条件:
- 流行病学暴露史:
- 发病前1-6个月有明确暴露史(如生食淡水鱼/蛙、接触污染水源、疫区旅居史)。
- 阈值:暴露史需与寄生虫生命周期匹配(如广州管圆线虫需有螺类/蜗牛接触史)。
- 实验室支持证据:
-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500/μL或比例≥20%。
-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ELISA滴度≥1:160)。
- 影像学特征:
- CT/MRI显示寄生虫移行路径(如脑部隧道样病变、肺部游走性浸润影)。
确诊逻辑:
- 满足金标准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 1项必须条件(特异性临床表现) +
- ≥2项支持条件(含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异常)。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1(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
A --> B2(血清IgE检测)
A --> B3(粪便虫卵检查)
B1 --> C[嗜酸粒细胞升高?]
C -->|是| D[定向检测]
C -->|否| E[排除寄生虫病]
D --> F1(血清学抗体检测)
D --> F2(影像学检查)
D --> F3(病原学专项检测)
F1 --> G1[ELISA/免疫印迹]
F2 --> G2[超声/CT/MRI]
F3 --> G3[PCR/组织活检]
判断逻辑:
- 血常规与嗜酸粒细胞:
- 嗜酸粒细胞>1500/μL:提示寄生虫感染可能,需进一步排查。
- 正常范围:不能排除感染(如微孢子虫感染可不升高)。
- 血清学检测:
- ELISA阳性:支持特定寄生虫感染(如抗颚口线虫抗体),但需排除交叉反应。
- 免疫印迹阳性:特异性更高,可确诊(如巴贝西虫的Western Blot)。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肝脾肿大/胆道扩张 → 提示肝胆寄生虫(如肝毛细线虫)。
- CT/MRI:
- 脑部环形强化灶 → 可能为囊尾蚴病。
- 肺部游走性阴影 → 提示幼虫移行症。
- 病原学专项检测:
- PCR:检出寄生虫特异性基因(如微孢子虫SSU rRNA基因)可确诊。
- 组织活检:发现虫体结构为金标准(如皮肤活检见颚口线虫幼虫)。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嗜酸性粒细胞:
- 异常值:绝对值>1500/μL 或比例>20%。
- 意义:
- 提示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反应,需结合暴露史判断。
-
5000/μL:警惕类圆线虫病过度感染综合征。
- 处理:立即启动寄生虫筛查(血清学+病原学检测)。
-
血清特异性抗体:
- ELISA阳性(滴度≥1:160):
- 提示活动性感染,但需排除既往感染(建议检测IgM)。
- 恢复期滴度4倍升高可确诊。
- 处理:阳性者需进行病原学确认。
- ELISA阳性(滴度≥1:160):
-
粪便检查:
- 虫卵/包囊阳性:确诊肠道寄生虫(如微孢子虫)。
- 阴性意义:
- 非肠道寄生虫(如巴贝西虫)或感染早期可能阴性,需重复检测。
-
炎症标志物:
- CRP>50 mg/L + ESR>40 mm/h:
- 提示严重炎症反应(如寄生虫性肺炎或脑膜炎)。
- 处理:需紧急影像学评估器官损伤。
- CRP>50 mg/L + ESR>40 mm/h:
-
贫血指标:
- Hb<100 g/L + 网织红细胞升高:
- 提示溶血性贫血(如巴贝西虫病),需血涂片找寄生虫。
- Hb<100 g/L + 网织红细胞升高: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路径:
- 嗜酸粒细胞升高 + 暴露史 → 血清学筛查 → 阳性者进行病原学确认(PCR/活检)。
- 特殊情形:
- 免疫抑制患者:直接进行PCR/活检(避免血清学假阴性)。
- 急重症:同步启动经验性抗寄生虫治疗(如伊维菌素)并送检病原学。
参考文献:
- WHO《土壤传播蠕虫病防治指南》(2023)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寄生虫病诊断共识(2024)
- ICD-11 1G2Y类目诊断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