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部位的淋球菌感染Other specified Gonococcal infection of other sites
编码1A72.Y
关键词
索引词Gonococcal infection of other sites、其他特指部位的淋球菌感染、淋球菌性脑脓肿、淋球菌引起的脑脓肿、淋球菌性心内膜炎、淋球菌感染伴心内膜受累、淋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淋球菌性心肌炎、淋球菌性炎性心肌病、淋菌性炎性心肌病、淋球菌引起的心肌炎、淋球菌性心包炎、淋球菌引起的心包炎、淋病奈瑟菌引起的肺炎、淋病引起的肺炎、淋球菌性肺炎、淋病奈瑟菌性泪腺炎、淋球菌性脑膜炎、淋球菌引起的脑膜炎、淋球菌性皮肤病变
缩写淋球菌感染、淋病
别名淋菌感染、淋菌性感染、淋菌性疾病、淋菌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1D03.3 颅内脓肿
1D03.3Y
其他特指的颅内脓肿1D03.3Z
未特指的颅内脓肿1D03.30
大脑半球深部脓肿1D03.33
多发或播散性颅内脓肿1D03.32
垂体脓肿1D03.31
胼胝体脓肿CA40.0 细菌性肺炎
CA40.08
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肺炎CA40.03
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炎CA40.00
肺炎衣原体引起的肺炎CA40.0Y
其他特指的细菌性肺炎CA40.0Z
未特指的细菌性肺炎CA40.07
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CA40.06
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CA40.01
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肺炎CA40.02
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炎CA40.05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肺炎CA40.04
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CA40.04
泪腺感染CA40.04
感染性心包炎CA40.04
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CA40.04
感染性心肌炎1D01.0 细菌性脑膜炎
1D01.00
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1D01.0Y
其他特指的细菌性脑膜炎1D01.0Z
未特指的细菌性脑膜炎关联情况
MG50.6 耐药淋球菌
MG50.61
耐大环内酯的淋球菌MG50.62
耐氨基环醇的淋球菌MG50.60
耐三代头孢菌素的淋球菌MG50.64
耐氨基糖甙类的淋球菌MG50.6Y
其他耐药淋球菌MG50.6Z
未特指的耐药淋球菌MG50.63
耐氟喹诺酮的淋球菌其他特指部位的淋球菌感染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其他特指部位的淋球菌感染是指由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引起的,发生在泌尿生殖系统以外的身体其他特定部位的感染。这些感染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关节、脑膜、心脏、皮肤等。此类感染虽不常见,但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病因学特征
-
病原体特性:
- 淋病奈瑟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具有高度传染性。
- 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或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
-
感染途径:
- 血行播散:淋球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远端器官(如关节、心内膜、脑膜等)。
- 直接蔓延:邻近感染部位的直接扩散(如直肠感染蔓延至肛门周围组织)。
-
宿主因素:
-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播散性感染。
- 高风险性行为(如无保护性接触、多性伴侣)显著增加感染风险。
- 新生儿可能通过垂直传播感染,儿童感染需警惕性虐待可能性。
病理机制
-
急性炎症反应:
- 淋球菌通过表面结构(如菌毛、外膜蛋白)黏附宿主细胞,触发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炎症介质释放。
- 内毒素(脂寡糖)可加剧局部组织损伤。
-
播散性感染机制:
- 细菌突破黏膜屏障进入血流,引发菌血症并向远处器官播散。
- 未及时治疗或抗生素耐药菌株可能导致感染持续进展。
-
并发症形成:
- 在特定部位(如心内膜、关节滑膜)形成局部感染灶,导致化脓性病变。
- 混合感染风险升高(如合并衣原体感染),可能掩盖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播散性淋球菌感染(DGI):典型表现为发热、迁移性多关节痛、皮肤脓疱或瘀斑。
- 淋球菌性关节炎:单关节或多关节红肿热痛(常见膝、腕、踝关节)。
- 淋球菌性心内膜炎:发热、心脏杂音、栓塞表现(如Osler结节)。
- 淋球菌性脑膜炎: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脑脊液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 新生儿淋球菌性眼炎:出生后2-5天出现脓性结膜炎(需与衣原体感染鉴别)。
-
诊断依据:
- 高危暴露史(性接触史或母婴传播风险)结合典型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核酸扩增试验(NAATs):首选方法,适用于咽部、直肠等部位样本。
- 细菌培养:血液、关节液或脑脊液培养阳性可确诊,同时提供药敏数据。
-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辅助诊断心内膜炎等深部感染。
参考文献:以上内容综合《Mandell, Douglas, and Bennett's Principles and Infectious Diseases》等权威文献及2023年CDC性传播感染指南。临床实践需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