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念珠菌病Other specified Candidosis
编码1F23.Y
关键词
索引词Candidosis、其他特指的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尿道炎、念珠菌脓毒症,未提及感染性休克、念珠菌脓毒症NOS、念珠菌脓毒症、念珠菌败血症伴有脓毒性休克
缩写OTC
别名特殊类型念珠菌病、特定类型念珠菌感染
其他特指的念珠菌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病原学确诊:
- 无菌部位(血液、脑脊液、组织活检)培养分离出念珠菌属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
- 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典型真菌结构(假菌丝/菌丝)伴组织侵袭证据。
- 病原学确诊:
-
必须条件:
- 感染部位特异性证据:
- 尿道感染:尿培养念珠菌菌落计数 ≥10³ CFU/mL,伴尿道刺激症状。
- 脓毒症:血培养阳性或分子检测(如PCR)检出念珠菌特异性基因(ERG11、ITS区域)。
- 宿主风险因素:存在至少一项高危因素(如中性粒细胞减少、长期广谱抗生素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
- 感染部位特异性证据:
-
支持条件:
- 临床表现:
- 不明原因发热(>38℃)持续48小时以上,且广谱抗生素无效。
- 特定部位症状:尿道炎(尿痛+脓尿)、脓毒症(低血压+多器官功能障碍)。
- 血清学标志物:
- β-D-葡聚糖(G试验)>80 pg/mL 或 甘露聚糖抗原 >0.5 ng/mL。
- 影像学证据:超声/CT显示深部器官脓肿或导管相关性感染灶。
- 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测] A --> C[炎症标志物] A --> D[影像学检查] A --> E[宿主风险评估]
B --> B1[血液/无菌体液培养] B --> B2[组织病理学] B --> B3[分子检测:PCR/ITS测序]
C --> C1[β-D-葡聚糖:G试验] C --> C2[甘露聚糖抗原] C --> C3[CRP/ESR]
D --> D1[腹部超声:脓肿筛查] D --> D2[CT:深部感染评估] D --> D3[超声心动图:瓣膜赘生物]
E --> E1[免疫状态:CD4+计数] E --> E2[侵入性装置评估] E --> E3[基础疾病控制]
判断逻辑:
- 病原学检测:
- 培养阳性:金标准,但敏感度低(血培养仅30-50%阳性);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 分子检测:用于培养阴性病例,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避免定植误判)。
- 血清标志物:
- G试验:>80 pg/mL提示真菌感染,但需排除假阳性(如血液透析、纱布污染)。
- 甘露聚糖抗原:与G试验联用可将特异性提升至95%。
- 影像学:
- 超声/CT发现脓肿:支持播散性感染,需立即穿刺引流并送检培养。
- 正常影像:不能排除早期念珠菌血症。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查:
- 血培养阳性:确诊念珠菌血症,需立即拔除导管并启动抗真菌治疗。
- 尿培养 ≥10³ CFU/mL:若伴症状可诊断念珠菌性尿道炎;无症状者可能为定植。
-
血清标志物:
- β-D-葡聚糖 >80 pg/mL:
- 意义:提示侵袭性真菌感染,阴性预测值>90%。
- 处理:需结合高危因素决定是否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 甘露聚糖抗原 >0.5 ng/mL:
- 意义:特异性标记光滑念珠菌感染。
- 处理:优先选择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
- β-D-葡聚糖 >80 pg/mL:
-
炎症指标:
- CRP >50 mg/L 或 ESR >50 mm/h:
- 意义:持续升高提示治疗反应不佳或深部播散。
- 处理:需复查影像学并优化抗真菌方案。
- CRP >50 mg/L 或 ESR >50 mm/h:
-
免疫评估:
- CD4+ T细胞 <200/μL:
- 意义:高危宿主,易进展为播散性感染。
- 处理:需延长抗真菌疗程至症状消失后2周。
- CD4+ T细胞 <200/μL: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无菌部位培养或组织病理学证据。
- 关键辅助:血清标志物(G试验/甘露聚糖)联合影像学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 治疗导向:
- 尿道感染:氟康唑 400 mg/d × 14天。
- 脓毒症:棘白菌素(如卡泊芬净)为首选,疗程至少2周。
参考文献:
IDSA《念珠菌病管理指南》(2016修订版)
ESCMID-ECMM《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共识》(2020)
WHO《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