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管圆线虫病Other specified Angiostrongyliasis
编码1F60.Y
关键词
索引词Angiostrongyliasis、其他特指的管圆线虫病
缩写Guan-Yuan-Xian-Chong-Bing
别名广州管圆线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蜗牛热
其他特指的管圆线虫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脑脊液、眼房水或肺组织样本中镜检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幼虫(需经形态学鉴定确认)。
- PCR检测检出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DNA(如18S rRNA或ITS基因片段)。
- 组织病理学证据:
- 受累组织(如脑、眼)活检显示肉芽肿性炎症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发现幼虫横切面。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急性期:发热(≥37.5℃)+ 放射性头痛(枕/颞部) +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阳性)。
- 异位寄生表现:视力下降(伴眼痛)或非对称性肺浸润(咳嗽+胸痛)。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1-3周内有生食福寿螺、蛞蝓、淡水虾史,或接触疫区污染水源。
- 实验室阈值: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10%(或绝对值 >0.5×10⁹/L)。
-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10% 且蛋白质 >0.45g/L。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
- 支持条件中的典型临床表现(至少2项核心症状)。
- 流行病学史明确。
- 实验室阈值全部达成。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测] A --> C[炎症评估] A --> D[影像学定位] B --> B1(脑脊液镜检) B --> B2(组织PCR) C --> C1(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 C --> C2(脑脊液细胞学) D --> D1(头颅MRI) D --> D2(肺部CT) D --> D3(眼底检查) -
判断逻辑:
- 脑脊液镜检:
- 发现幼虫可直接确诊,阴性需结合PCR(检出率60%-80%)。
- 头颅MRI:
- T2加权像脑膜/脑实质高信号提示幼虫移行损伤,需排除结核性脑膜炎。
- 肺部CT:
- 磨玻璃影或结节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支持幼虫肺浸润。
- 血清学与PCR关系:
- IgM抗体阳性但PCR阴性时,需重复脑脊液检测(窗口期假阴性风险)。
- 脑脊液镜检: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 >10% 或 >0.5×10⁹/L | 寄生虫感染活动期标志,>20%提示重度组织侵袭 | 立即行脑脊液检查+影像学评估 |
脑脊液嗜酸粒细胞 | ≥10% | 寄生虫性脑膜炎特异性表现(敏感度80%-95%) | 送检PCR/镜检,启动抗寄生虫治疗 |
脑脊液蛋白质 | >0.45g/L | 血脑屏障破坏指标,>1g/L提示严重炎症反应 | 监测颅内压,甘露醇脱水治疗 |
血清特异性IgM | 阳性(ELISA法) | 近期感染证据,但可能与类圆线虫交叉反应 | 阳性者需PCR确认,阴性不排除感染 |
头颅MRI T2高信号 | 脑膜/基底节区异常信号 | 幼虫移行致血管源性水肿或微小出血灶 | 需与病毒性脑炎鉴别,加做增强扫描 |
肺CT磨玻璃影 | 多发性小叶中心结节 | 幼虫肺内移行引发嗜酸性肺炎 | 支气管肺泡灌洗查幼虫,评估激素使用指征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疑似病例筛查:
- 发热+头痛+疫区暴露史 → 优先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 确诊路径:
- 嗜酸粒细胞升高 → 腰椎穿刺(脑脊液细胞分类+PCR) → 阳性即确诊。
- 脑脊液阴性但影像学异常 → 组织活检/PCR复查。
- 异位寄生处理:
- 眼部症状 → 紧急房水采样+眼科OCT检查。
- 肺浸润 → 支气管镜灌洗液查幼虫。
参考文献:
- WHO《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诊断指南》(2023)
- 中国CDC《广州管圆线虫病诊疗规范》(WS 289-2020)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异位寄生虫病诊疗共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