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隐球菌病Disseminated cryptococcosis
编码1F27.2
关键词
索引词Disseminated cryptococcosis、播散性隐球菌病、播散性隐球菌感染、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播散性新型隐球菌感染、全身性隐球菌病、肺外隐球菌病、全身隐球菌感染 [possible translation]、全身隐球菌感染、全身性新型隐球菌感染、全身性新型隐球菌、广义新生隐球菌
同义词Extrapulmonary cryptococcosis、Generalised cryptococcosis、disseminated cryptococcosis infection、disseminated cryptococcus、disseminated cryptococcus infection、disseminate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disseminate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fection、generalised cryptococcosis infection
别名全身性隐球菌感染、全身隐球菌病、Extrapulmonarycryptococcosis、Generalisedcryptococcosis、disseminatedcryptococcosisinfection、disseminatedcryptococcus、disseminatedcryptococcusneoformans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1C6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
1C62.30卡波西肉瘤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2HIV感染临床3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合并症,临床分期未特指1C62.1HIV感染临床2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0HIV感染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结核病
1C60.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结核病1C60.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1C60.Z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期未特指1C60.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结核病1C60.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结核病1C6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
1C61.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疟疾1C61.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疟疾1C61.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疟疾1C61.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临床分期未特指1C61.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疟疾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播散性隐球菌病是一种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引起的全身性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中。该病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尤其容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常表现为发热、盗汗、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血培养可呈阳性提示隐球菌血症的存在。根据ICD-11分类,播散性隐球菌病属于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章节下的真菌病类目,编码为1F27.2。
病因学特征
-
病原体及其传播途径:
- 病原体:新型隐球菌是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主要致病因子。这种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和鸽粪中。
- 传播方式:通常通过吸入空气中的真菌细胞而感染人体。一旦进入体内,尤其是免疫抑制个体,病原体可在肺部定植并进一步扩散至其他器官。
-
易感因素:
- 免疫抑制状态:HIV/AIDS患者、接受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以及因其他原因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的人群是最常见的高危人群。
- 某些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可能在特定情况下轻微增加感染风险。
-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调节药物治疗的患者也更容易受到隐球菌感染。
病理机制
-
免疫反应缺陷:
- 在健康人群中,机体能够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有效控制隐球菌感染。然而,在免疫功能低下者体内,这种防御机制被削弱,导致真菌得以在体内繁殖并扩散。
- 细胞免疫特别是CD4+ T淋巴细胞在抵抗隐球菌感染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细胞数量减少时(如HIV感染),机体对隐球菌的清除能力显著下降。
-
多器官受累:
- 从初始感染部位(通常是肺部)开始,隐球菌可通过血液传播至全身各处,包括脑膜、皮肤、骨骼等多个器官组织。
- 中枢神经系统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因为大脑内的环境有利于隐球菌生长;此外,血脑屏障的存在可能限制部分抗真菌药物的渗透,影响治疗效果。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发热、体重减轻、夜间出汗、疲劳无力等。
- 局部症状:依据受累器官不同而异。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肺部受累则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 其他表现:皮肤黏膜损害(如丘疹、脓疱)、骨关节疼痛等亦可见于部分病例中。
参考文献:默沙东诊疗手册、即时问医生、养生之道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