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联合免疫缺陷Other specified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ies
编码4A01.1Y
关键词
索引词Combined immunodeficiencies、其他特指的联合免疫缺陷、ORAI1缺乏引起的联合免疫缺陷、STIM1缺乏引起的联合免疫缺陷、部分RAG1缺陷引起的联合免疫缺陷T+B+、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陷引起的免疫缺陷、NP[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PNP[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肌苷磷酸化酶缺乏症、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头畸形-生长迟缓-对电离辐射敏感、NHEJ1[非同源末端连接因子]综合征、Cernunnos蛋白缺陷引起的联合免疫缺陷、DNA连接酶IV缺陷、LIG4缺陷、连接酶4综合征、CRAC通道功能障碍引起的联合免疫缺陷、钙内流缺陷性T细胞失活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ZAP70缺陷引起的联合免疫缺陷、ζ相关性蛋白70缺乏、严重T细胞免疫缺陷-先天性秃发-甲营养不良、翼状螺旋缺陷引起的SCID[严重联合免疫缺陷]、CD3 γ缺陷引起的联合免疫缺陷、家族性CD8缺陷、与CD8 α链突变相关的呼吸道感染易感性、原发性免疫缺陷伴皮肤肉芽肿、细胞、体液联合免疫缺陷与多发性肉芽肿、DOCK8缺陷引起的联合免疫缺陷、DOCK8[胞质分裂贡献者8蛋白]缺陷引起的CID[联合免疫缺陷]、DOCK8[胞质分裂专一物8蛋白]缺陷引起的CID[联合免疫缺陷]、IKZF1突变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症、Ikaros缺陷引起的CID[联合免疫缺陷]、X连锁免疫缺陷伴镁缺乏、EB病毒感染或肿瘤形成、MAGT1缺陷引起的CID[联合免疫缺陷]、MAGT1缺陷引起的联合免疫缺陷、CD40配体缺陷引起的高IgM综合征、HIGM1[高IgM综合征1型]、高IgM综合征1型、CD40L缺陷引起的高IgM综合征、X连锁高IgM综合征、CD40缺陷引起的高IgM综合征、HIGM3[高IgM综合征3型]、高IgM综合征3型、联合免疫缺陷伴面部-眼-骨骼异常、胼胝体发育不全-白内障-免疫缺陷、Dionisi-Vici-Sabetta-Gambarara综合征、Vici综合征、拇指缺如-身材矮小-免疫缺陷、高IgM综合征伴易患机会性感染、无机会性感染的高IgM综合征
缩写CID、Combined-Immunodeficiency
别名联合免疫缺陷症、复合性免疫缺陷
其他特指的免疫系统疾病(ICD-11 4B4Y)诊断标准与实验室评估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特异性免疫指标异常:
- 原发性免疫缺陷:T/B细胞联合功能缺陷(CD3+ T细胞<500/μL且IgG<400 mg/dL)。
- 生物素依赖羧酶缺乏:血清生物素酶活性<3 nmol/min/mL(正常>5 nmol/min/mL)。
- 基因检测阳性:
- 检测到已知致病基因突变(如BTD基因突变导致生物素酶缺乏)。
- 特异性免疫指标异常: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反复严重感染(每年≥4次需抗生素治疗的细菌感染)。
- 自身免疫表现(抗核抗体≥1:160或特定器官受累证据)。
- 过敏性疾病伴免疫失衡(IgE>2000 IU/mL且Th2细胞占比>30%)。
- 实验室阈值:
- 补体C3<70 mg/dL或C4<10 mg/dL(非感染期)。
- NK细胞活性<10%溶解率(K562细胞杀伤试验)。
- 典型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免疫系统评估
├── 一级检查
│ ├── 全血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
│ ├── 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IgG/A/M/E)
│ └── 补体检测(C3/C4/CH50)
├── 二级检查
│ ├──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CD3/4/8/19/56)
│ ├── 细胞功能试验
│ │ ├── T细胞增殖试验(PHA刺激指数<20)
│ │ └── NK细胞活性检测
│ └── 自身抗体谱(ANA/ENA/dsDNA)
└── 三级检查
├── 基因检测(靶向测序/全外显子组)
├── 代谢筛查(生物素酶活性/有机酸分析)
└── 病理检查(淋巴结活检/肠黏膜免疫组化)
三、实验室指标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处置建议 |
---|---|---|---|
CD4+ T细胞 | <300/μL(儿童<1000) | 提示细胞免疫缺陷 | 立即启动感染预防,考虑HSCT评估 |
IgG | <400 mg/dL(>1岁) | 体液免疫缺陷标志 | 静脉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 |
生物素酶活性 | <3 nmol/min/mL | 生物素依赖羧酶缺乏确诊 | 生物素10-40 mg/d口服治疗 |
NK细胞活性 | <10%溶解率 | 天然免疫缺陷 | 筛查HLH相关基因,监测EB病毒感染 |
Th17细胞比例 | <0.5% | IL-17通路缺陷 | 警惕慢性黏膜念珠菌感染 |
血清可溶性IL-2Rα | >5000 U/mL | 免疫活化状态 | 排查淋巴增殖性疾病 |
四、诊断流程逻辑
-
初筛阶段:
- 全血细胞计数发现淋巴细胞减少(<1500/μL) → 启动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 血清IgG低下伴反复感染 → 进行疫苗抗体应答检测
-
鉴别诊断:
- CD4+低下但CD8+正常 → 优先排查HIV感染(需HIV RNA检测)
- 合并肝脾肿大 → 加做CD40L表达检测排除高IgM综合征
-
确诊验证:
- 基因检测发现BTD基因复合杂合突变 → 确诊生物素依赖羧酶缺乏
- RAG1双等位基因突变 → 确诊T-B-NK+ SCID
参考文献:
-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第4版)
- IUIS 2023免疫缺陷分类指南
- 《Metabolic and Molecular Bases of Inherited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