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阴道间隔或阴道子宫内膜异位Endometriosis of rectovaginal septum or vagina
编码GA10.B2
关键词
索引词Endometriosis of rectovaginal septum or vagina、直肠阴道间隔或阴道子宫内膜异位、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直肠阴道间隔子宫内膜异位
别名直肠阴道隔子宫内膜异位、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病、直肠阴道隔异位子宫内膜、阴道壁异位子宫内膜、直肠阴道间隔异位子宫内膜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相对关系
--
表浅--
深部发生部位
XA1LK7 阴道
XA9BM1
加特纳管XA3A69
处女膜XA46V2
阴道穹窿XA4AH3
阴道口XA4AH3
直肠阴道隔临床表现
GA31 女性不孕症
GA31.01
输卵管因素导致的原发性女性不孕症GA31.1
继发性女性不孕症GA31.1Y
其他特指原因导致的继发性女性不孕症GA31.1Z
未特指原因导致的继发性女性不孕症GA31.Z
原发性或继发性未特指的女性不孕症GA31.11
输卵管因素导致的继发性女性不孕症GA31.00
子宫因素导致的原发性女性不孕症GA31.10
子宫因素导致的继发性女性不孕症GA31.0
原发性女性不孕症GA31.0Y
其他特指原因的原发性女性不孕症GA31.0Z
未特指原因的原发性女性不孕症GA31.0Z
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GA31.0Z
机械性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直肠阴道间隔或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直肠阴道间隔或阴道子宫内膜异位(ICD11编码:GA10.B2)是指具有生长能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异常出现在直肠阴道间隔或者阴道内的病理状态。这种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能够对雌激素和孕酮做出反应,导致周期性的出血和炎症反应,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病因学特征
-
经血逆流理论:
- 这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之一。认为月经期间部分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盆腔,其中含有的活性子宫内膜细胞在盆腔其他部位定植并生长,包括直肠阴道间隔或阴道壁。
-
体腔上皮化生理论:
- 该理论指出,在某些条件下,腹膜或其他体腔表面的上皮细胞可以转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这些条件可能涉及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等。
-
淋巴系统传播理论:
- 某些情况下,子宫内膜碎片可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到远离生殖系统的区域,如肺部、腹部甚至更远的器官,这也可能是直肠阴道间隔或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的一种解释。
-
遗传因素: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家族中患病率较高,提示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具体基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发现多个候选基因可能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
免疫缺陷:
-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可能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清除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组织,从而促进其生长和发展。
-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可能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清除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组织,从而促进其生长和发展。
病理机制
-
局部组织损伤与修复:
- 周期性出血及伴随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局部组织反复受损与修复,形成瘢痕组织,影响正常解剖结构及功能。例如,在直肠阴道隔处可引起排便困难或疼痛;在阴道壁则可能造成性交不适等问题。
-
粘连形成:
- 长期存在的炎症刺激容易引发周围器官之间的粘连,特别是对于深部浸润型病变而言,可能会累及膀胱、肠道等多个邻近结构,加重症状复杂程度。
-
神经纤维增生:
- 异位病灶附近可能出现神经纤维密度增加现象,这被认为是导致患者感到剧烈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靠近骶骨前方区域时,疼痛感受尤为明显。
- 异位病灶附近可能出现神经纤维密度增加现象,这被认为是导致患者感到剧烈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靠近骶骨前方区域时,疼痛感受尤为明显。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疼痛:最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慢性盆腔痛、性交痛以及与月经相关的下腹痛加剧。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排便时的不适感。
- 月经异常:包括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等情况。
- 不孕症:尽管并非所有患有此病的女性都会遭遇生育障碍,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确实增加了不孕风险。
- 其他非特异性表现:如尿频、便秘等症状也可能出现,尤其是在病变侵犯到相应器官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