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上睑下垂Unspecified Blepharoptosis
编码9A03.0Z
关键词
索引词Blepharoptosis、未特指的上睑下垂、上睑下垂、眼睑松驰、眼睑下垂、提上睑肌麻痹 [possible translation]、提上睑肌麻痹
缩写Ptosis-Upper-Eyelid
别名眼皮耷拉、上眼皮无力、眼皮抬不起来、上眼皮松弛
(9A03.0Z)未特指的上睑下垂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提上睑肌功能异常:
- 提上睑肌肌力检测:活动度<10mm(活动度分级:重度<4mm,中度4-7mm,轻度7-10mm)。
- 下视时上睑迟滞(≥1秒)。
- 眼睑位置异常:
- 自然平视时上眼睑遮盖角膜上缘>2mm(遮盖瞳孔≥1/3)。
- 提上睑肌功能异常:
-
支持条件(临床与功能评估):
- 代偿性体征:
- 额纹加深(70%-90%长期病例)。
- 仰头视物或挑眉(双侧下垂者占40%-60%)。
- 视力损伤证据:
- 单眼最佳矫正视力较健眼下降≥2行(LogMAR视力表)。
- 形觉剥夺性弱视(10%-20%未矫正儿童病例)。
- 代偿性体征:
-
排除标准:
- 需排除重症肌无力(新斯的明试验阴性)、霍纳综合征(瞳孔正常大小)、外伤性睑裂伤等明确病因。
二、辅助检查
-
功能评估体系:
-
提上睑肌功能检测树:
功能评估
├─ 提上睑肌肌力测量(苗氏法)
├─ 贝尔现象检查(排除角膜暴露风险)
└─ 协同运动测试
├─ 下颌瞬目综合征筛查
└─ 眼轮匝肌协同收缩评估 -
判断逻辑:
- 肌力<4mm需优先手术干预,>7mm可考虑保守治疗。
- 贝尔现象缺失者需警惕术后暴露性角膜炎风险。
-
-
影像学检查树:
影像学检查
├─ 常规排查
│ ├─ 眼眶MRI(鉴别神经源性病因)
│ └─ 眼眶CT(评估骨性结构异常)
└─ 特殊评估
├─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提上睑肌厚度测量)
└─ 红外眼动追踪(动态睑裂高度监测)- 判断逻辑:
- MRI发现动眼神经走行异常可提示先天性神经发育异常。
- UBM显示提上睑肌纤维化>50%厚度提示预后不良。
- 判断逻辑:
-
鉴别诊断检查:
- 新斯的明试验:注射后30分钟睑裂增宽≥2mm为阳性,提示重症肌无力。
- 瞳孔药物试验:0.5%阿可乐定试验阳性(睑裂增高≥1mm)支持霍纳综合征。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清学检测:
-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0.02 nmol/L):提示重症肌无力(特异性>95%)。
- 甲状腺相关抗体升高(TRAb>1.75 IU/L):需排查甲状腺相关眼病。
-
电生理检查:
- 重复神经电刺激(RNS)衰减>10%:支持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 单纤维肌电图(jitter>55μs):提示早期肌无力改变。
-
基因检测:
- FOXL2基因突变:与睑裂狭小-上睑下垂综合征相关(检出率约60%)。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需综合提上睑肌功能测定与眼睑遮盖度测量,排除明确病因后确诊。
- 检查选择:优先进行功能评估(苗氏法),复杂病例需影像学排查神经/肌肉病变。
- 实验室价值: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如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疾病)。
参考文献:
- 美国眼科学会《眼睑疾病临床指南》(2023版)
2.《中华眼科杂志》上睑下垂诊疗专家共识(2021) - 国际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IPOSC)先天性眼睑异常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