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视网膜劈裂症Other specified Retinoschisis

更新时间:2025-06-18 16:32:13
编码9B73.1Y

关键词

索引词Retinoschisis、其他特指的视网膜劈裂症
缩写视网膜劈裂症
别名Retinal-Schisis、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变性性视网膜劈裂症、视网膜分层

其他特指的视网膜劈裂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证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非囊样分离,劈裂腔与视网膜血管无直接关联,且无典型黄斑轮辐状改变。
    • 组织学证据:视网膜活检(极罕见)证实层间分离伴微囊腔形成及蛋白质沉积。
  2. 排除条件

    • 排除X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需基因检测确认无RS1基因突变)。
    • 排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通过UBM或广域眼底成像确认无视网膜裂孔)。
  3.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渐进性视野缺损(颞下象限多见)或视敏度波动。
      • 眼底检查发现"血管白线征"、视网膜内界膜皱褶或劈裂区血管直角分支。
    • 辅助影像学特征
      •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显示劈裂区无渗漏或仅边缘轻微染色。
      •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显示周边视网膜层间分离但无视网膜裂孔。
  4.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排除已知遗传类型即可确诊。
    • 若无组织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 OCT特征性劈裂表现。
      • 至少1项典型临床表现+2项支持性影像学特征。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视网膜成像
    ├─OCT(首选)→ 评估劈裂层次及范围
    ├─FFA → 鉴别血管渗漏/新生血管
    └─UBM → 评估周边劈裂及玻璃体界面
    └─全身评估
    ├─基因检测(RS1、COL2A1)→ 排除遗传类型
    └─代谢筛查(黏多糖贮积症等)→ 排除继发因素

  2. 判断逻辑

    • OCT
      • 劈裂腔位于外丛状层/内核层且无血管关联→支持特指型。
      • 若伴黄斑囊样水肿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鉴别。
    • FFA
      • 劈裂区无渗漏→提示非血管源性病变。
      • 边缘染色可能提示慢性牵拉。
    • UBM
      • 发现前段劈裂但无视网膜裂孔→排除孔源性脱离。

三、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的异常意义

  1. OCT异常

    • 层间分离厚度>300μm:提示进展风险,需密切随访。
    • 劈裂腔含高反射物质:可能为蛋白质沉积,与慢性病变相关。
  2. FFA异常

    • 劈裂区边缘毛细血管扩张:提示局部缺血,需警惕新生血管(发生率↑30%)。
  3. 基因检测

    • COL2A1变异:需排查全身结缔组织病(如Stickler综合征)。
  4. 视野检查

    • 颞下象限缺损:与劈裂位置相关,缺损范围>30°提示需干预。
  5. 电生理检查

    • b波振幅降低:反映视网膜内核层功能受损,特异性达85%。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OCT特征性表现+遗传学排除,需与获得性视网膜劈裂严格鉴别。
  • 检查策略以多模态影像联合分析为主,FFA/UBM用于并发症评估。
  • 实验室异常需结合解剖定位解读,重点监测劈裂厚度及电生理变化。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视网膜劈裂症诊疗共识(2023)
  2. AAO《视网膜与玻璃体疾病临床指南》
  3.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Hereditary Retinal Disorders(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