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白内障Other specified Certain specified cataracts
编码9B10.2Y
关键词
索引词Certain specified cataracts、其他特指的白内障、全身性疾患引起的白内障、退行性疾患引起的白内障、炎性疾患引起的白内障、手足搐搦性白内障、低血钙性白内障、肌强直性白内障、营养不良脱水性白内障、特应性内障、与其他遗传性疾患相关的白内障、药物性白内障、中毒性白内障 [possible translation]、医源性白内障 [possible translation]、中毒性白内障、医源性白内障、眼病性白内障、并发性内障NOS、白内障眼病、并发性白内障、继发于眼病的白内障、继发于眼疾患的白内障、继发于眼病的白内障 [possible translation]、白内障伴新生血管、眼炎性疾患引起的白内障、继发于眼炎性疾患的白内障、眼退行性疾患引起的白内障、继发于眼退行性疾患的白内障、异色性白内障、虹膜异色性白内障、慢性虹膜睫状体炎引起的白内障、晶状体铜沉着症、晶状体钙化、钙化性白内障、电击性白内障、晶状体中的金属沉积物、晶状体中的金属沉积、吹玻璃工人白内障、吹玻璃工人疾病、放射性白内障、晶状体囊假性剥离、PEX[假鳞片样脱皮]、PXF[晶状体囊假性剥脱]、初期白内障、皮质性白内障、未成熟型皮质性白内障、未成熟期皮质性白内障、未成熟型白内障
缩写其他特指白内障、特定原因白内障
别名特殊类型白内障、特定因素白内障、特殊原因白内障、非典型性白内障
其他特指的白内障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直接观察到晶状体特征性混浊形态(如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前/后囊下雪花样混浊、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的后囊下淡棕黄色颗粒)。
- 病因学关联证据:通过实验室或影像学确认原发疾病(如糖尿病、低血钙、慢性葡萄膜炎等)。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晶状体混浊客观证据:裂隙灯下明确可见混浊(皮质、核或囊下),且混浊形态符合特定病因特征。
- 明确病因关联:存在下列至少一项:
- 代谢性疾病史(糖尿病≥5年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 长期全身/局部糖皮质激素使用(泼尼松等效剂量>5mg/日持续≥1年);
- 眼部创伤/手术史(如玻璃体切割术后);
- 慢性眼部炎症(虹膜睫状体炎活动≥3个月)。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特征性症状组合:
- 视力下降(矫正视力≤0.5)伴眩光敏感或单眼复视;
- 对比敏感度显著降低(FACT图表检测值低于年龄匹配组2个标准差)。
- 并发症体征:
- 前房闪辉(激光闪辉仪>20 pc/ms)提示并发葡萄膜炎;
- 眼压>21 mmHg提示继发性青光眼风险。
- 特征性症状组合: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体系] --> B[眼科专项检查] A --> C[病因学关联检查] A --> D[并发症评估]
B --> B1[裂隙灯显微镜] B --> B2[视力及视功能] B2 --> B2a(矫正视力测试) B2 --> B2b(对比敏感度检测) B2 --> B2c(眩光敏感度测试)
C --> C1[代谢性疾病筛查] C1 --> C1a(血糖/HbA1c) C1 --> C1b(血钙/血磷) C --> C2[炎症标志物] C2 --> C2a(房水细胞计数) C2 --> C2b(血清HLA-B27) C --> C3[药物暴露史] C3 --> C3a(糖皮质激素血药浓度)
D --> D1[眼压测量] D --> D2[眼底检查] D2 --> D2a(OCT黄斑扫描) D2 --> D2b(眼底照相)
判断逻辑:
-
裂隙灯显微镜:
- 混浊形态定位:
- 后囊下混浊→优先排查药物性/放射性病因;
- 前囊下雪花样混浊→提示糖尿病性白内障;
- 全皮质混浊伴铜绿色反光→需查血清铜蓝蛋白(威尔森病)。
- 结果解读:混浊进展速度>LOCS III分级1级/年提示病因持续作用。
- 混浊形态定位:
-
代谢性疾病筛查:
- 血糖/HbA1c异常:空腹血糖>7.0 mmol/L且混浊位于囊下→强化糖尿病管理;
- 血钙<2.1 mmol/L:合并手足搐搦史→确诊低钙性白内障。
-
炎症标志物:
- 房水细胞>10个/mm³:提示活动性葡萄膜炎,需抗炎治疗延缓混浊进展;
- HLA-B27阳性:预测反应性关节炎继发白内障风险。
-
并发症评估:
- OCT显示黄斑水肿:提示视力下降主因非白内障,需优先治疗原发病;
- 眼压骤升>30 mmHg:提示晶体溶解性青光眼,需紧急手术。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意义 |
---|---|---|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6.0% | >7.0%:糖尿病控制不佳,加速山梨醇途径致晶状体渗透损伤 |
血清钙 | 2.2-2.6 mmol/L | <2.1 mmol/L:低钙血症,干扰Na+/K+泵功能→晶状体电解质失衡 |
房水细胞计数 | <5个/mm³ | >10个/mm³:活动性葡萄膜炎,炎性因子直接损伤晶状体上皮 |
血清铜蓝蛋白 | 200-500 mg/L | <150 mg/L:威尔森病,铜离子沉积致向日葵样混浊 |
血沉 (ESR) | <20 mm/h(男)<30 mm/h(女) | >40 mm/h:提示全身炎症活动,加速氧化应激损伤晶状体蛋白 |
皮质醇血药浓度 | 峰值<500 nmol/L | >200 nmol/L持续6月:抑制Na+/K+-ATP酶→晶状体渗透性水肿 |
处理建议:
- 代谢性指标异常:首要控制原发病(如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
- 炎症标志物升高:局部/全身抗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 药物性暴露证据:评估停药可能性或换用非致白内障药物。
四、诊断流程要点
- 确诊路径:裂隙灯特征性混浊 + 病因实验室证据 → 直接确诊;
- 疑似病例处理:
- 单一必须条件缺失时,需满足:
- ≥2项支持条件(如典型症状+并发症体征);
- 排除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年龄<50岁且无核性混浊)。
- 单一必须条件缺失时,需满足:
- 病因不明时:
- 基因检测(如FBN1突变筛查马凡综合征);
- 毒物筛查(血清/尿液三硝基甲苯代谢物)。
参考文献:
- WHO《白内障诊断与管理指南》
- AAO(美国眼科学会)《Cataract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 《中华眼科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 ICO(国际眼科理事会)《代谢性眼病诊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