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Intentional self-harm by exposure to or harmful effects of antiepileptics or antiparkinsonism drugs
编码PC97
关键词
索引词Intentional self-harm by exposure to or harmful effects of antiepileptics or antiparkinsonism drugs、通过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通过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故意过量使用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通过暴露于抗癫癎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抗癫癎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抗癫癎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通过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乙内酰脲衍生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乙内酰脲衍生物、通过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乙内酰脲衍生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抗癫癎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乙内酰脲衍生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抗癫癎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乙内酰脲衍生物、通过暴露于抗癫癎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乙内酰脲衍生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亚氨基二苯乙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亚氨基二苯乙烯、通过暴露于亚氨基二苯乙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脱氧巴比妥类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脱氧巴比妥类、通过暴露于脱氧巴比妥类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丁二酰亚胺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丁二酰亚胺、通过暴露于丁二酰亚胺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噁唑烷二酮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噁唑烷二酮、通过暴露于噁唑烷二酮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不可归类在他处的抗癫痫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不可归类在他处的抗癫痫药、通过暴露于不可归类在他处的抗癫痫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故意过量使用不可归类在他处的抗癫癎药、通过暴露于不可归类在他处的抗癫癎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不可归类在他处的抗癫癎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通过暴露于金刚烷胺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金刚烷胺、通过暴露于金刚烷胺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丙戊酸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丙戊酸、通过暴露于丙戊酸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左旋多巴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左旋多巴、通过暴露于左旋多巴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不可归类在他处的其他中枢肌张力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不可归类在他处的其他中枢肌张力抑制剂、通过暴露于不可归类在他处的其他中枢肌张力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抗痉挛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抗痉挛药物、通过暴露于抗痉挛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
同义词Intentional self-poisoning by exposure to or harmful effects of antiepileptics or antiparkinsonism drugs、Intentional overdose of antiepileptics or antiparkinsonism drugs
缩写抗癫痫药/抗帕金森病药物自害
别名抗癫痫药/抗帕金森病药物自服毒、抗癫痫药物自伤、抗帕金森病药物自伤、抗癫痫药/抗帕金森病药物自残、抗癫痫药/抗帕金森病药物自杀、抗癫痫药/抗帕金森病药物中毒自伤、抗癫痫药/抗帕金森病药物过量自伤
通过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毒物筛查阳性:血液或尿液中检测到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卡马西平、丙戊酸等)或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左旋多巴、金刚烷胺等)的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剂量。
- 患者自述或证据支持:患者明确表示有意通过过量使用这些药物来自伤,或者有其他证据表明其行为是故意的。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意识水平改变:嗜睡、昏睡或昏迷(常见,70%-90%)。
-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常见,50%-70%),抽搐或癫痫发作(常见,30%-50%)。
-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常见,50%-70%)。
- 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悸、胸闷(较少见,10%-30%),低血压或高血压(较少见,10%-30%)。
- 精神状态改变:焦虑、抑郁情绪(常见,50%-70%),幻觉、妄想(较少见,10%-30%)。
- 非典型症状:
- 视觉异常:视力模糊、复视(较少见,10%-30%)。
- 皮肤反应:皮疹、瘙痒(罕见,5%-10%)。
- 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罕见,5%-10%)。
- 典型体征:
- 神经系统体征:瞳孔变化(扩大或缩小)(常见,60%-80%),肌阵挛或肌张力异常(常见,50%-70%),共济失调(常见,40%-60%)。
- 生命体征改变:低血压或高血压(常见,50%-70%),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常见,50%-70%),呼吸频率改变(较少见,10%-30%)。
- 消化系统体征:腹部压痛(较少见,10%-30%)。
- 非典型体征:
- 皮肤体征:皮疹、荨麻疹(罕见,5%-10%)。
- 眼部体征:眼球震颤(较少见,10%-30%)。
- 其他系统体征:肝脏肿大(罕见,5%-10%)。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毒物筛查结果,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中的至少3项。
- 患者自述或有证据支持其行为是故意的。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头部CT或MRI:
- 异常意义:发现脑水肿、出血等病变,支持急性中毒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 头部CT或MRI:
-
心电图(ECG):
- 心律失常:
- 判断逻辑:QT间期延长、T波改变等心电图异常提示心脏毒性反应,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 心律失常:
-
毒物筛查:
- 血药浓度测定:
- 判断逻辑:测定血液中抗癫痫药物或抗帕金森病药物的浓度,确认是否过量。常见的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正常范围10-20 μg/mL)、卡马西平(正常范围4-12 μg/mL)、丙戊酸(正常范围50-100 μg/mL);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左旋多巴(正常范围1-3 μg/mL)、金刚烷胺(正常范围0.1-0.3 μg/mL)。
- 血药浓度测定:
-
心理评估:
- 自杀风险评估:
- 判断逻辑:通过心理评估工具(如SADPERSONS量表)评估患者的自杀风险,了解其心理状态和动机。
- 自杀风险评估: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液检查:
- 肝功能异常:
- ALT、AST升高(常见,50%-70%):提示肝脏受损。
- 肾功能异常:
- 血肌酐升高(较少见,10%-30%):提示肾脏受损。
- 电解质紊乱:
- 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常见,50%-70%):提示体内电解质失衡,可能由药物副作用或脱水引起。
- 肝功能异常:
-
尿液检查:
- 蛋白尿(较少见,10%-30%):提示肾脏损伤或炎症。
-
毒物筛查:
- 抗癫痫药物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浓度升高(常见,70%-90%):直接证实药物过量。
-
心电图(ECG):
- 心律失常:
- QT间期延长、T波改变(常见,50%-70%):提示心脏毒性反应,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 心律失常: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毒物筛查阳性结果及患者自述或证据支持其行为是故意的。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头部CT/MRI)和心电图为主,用于评估药物过量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的影响。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血液中药物浓度、肝肾功能指标及电解质平衡。
权威依据:《药理学》(第8版)、《临床药物治疗学》(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