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Intentional self-harm by exposure to or harmful effects of psychostimulants
编码PC92
关键词
索引词Intentional self-harm by exposure to or harmful effects of psychostimulants、通过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通过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故意过量使用精神兴奋药、通过暴露于不可归类在他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不可归类在他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通过暴露于不可归类在他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催眠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催眠剂、通过暴露于催眠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阿片受体拮抗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阿片受体拮抗剂、通过暴露于阿片受体拮抗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咖啡因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通过暴露于咖啡因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故意过量使用咖啡因、通过暴露于苯丙胺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苯丙胺、通过暴露于苯丙胺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甲基苯丙胺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甲基苯丙胺、通过暴露于甲基苯丙胺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通过暴露于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其他特指的苯丙胺类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其他特指的苯丙胺类、通过暴露于其他特指的苯丙胺类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可卡因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可卡因、通过暴露于可卡因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哌醋甲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哌醋甲酯、通过暴露于哌醋甲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卡尼酮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卡尼酮、通过暴露于卡尼酮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通过暴露于卡尼酮衍生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故意过量使用卡尼酮衍生物、通过暴露于卡尼酮衍生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服毒
同义词Intentional self-poisoning by exposure to or harmful effects of psychostimulants、Intentional overdose of psychostimulants
别名故意服用精神兴奋药自杀、精神兴奋药物过量自杀、滥用精神兴奋药自杀、精神兴奋剂自伤、精神兴奋药中毒自杀、精神兴奋药过量自残、精神兴奋药自我伤害、精神兴奋药自毁行为
通过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ICD-11:PC92)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行为学证据:明确记录到患者主动暴露于精神兴奋药(如甲基苯丙胺、可卡因)的故意行为,并有自伤意图声明或行为证据。
- 毒理学证据:血液/尿液中检出中毒浓度的精神兴奋药(如苯丙胺类浓度>500 ng/mL,可卡因代谢物>150 ng/mL)。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意图证据:患者自述或第三方证实其通过药物暴露实现自害目的(如遗书、实时通讯记录)。
- 药物暴露与症状关联:急性中毒症状(如幻视、心动过速)与药物摄入存在明确时间关联(暴露后1-6小时内出现)。
-
支持条件(临床佐证):
- 精神疾病史: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抑郁症、双相障碍或边缘型人格障碍(需精神科专科评估)。
- 典型生命体征异常:
- 心动过速(>100次/分)
- 收缩压>140 mmHg
- 体温>38℃(排除感染性发热)
- 神经系统表现:瞳孔散大(直径>5mm)伴意识混乱或攻击行为。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实验室检测]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精神评估] B --> B1(血液毒物筛查) B --> B2(尿液代谢物检测) B --> B3(肝功能/电解质) C --> C1(头颅CT/MRI) C --> C2(胸部X线) D --> D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D --> D2(SCID-5结构化访谈)
判断逻辑:
- 毒物筛查(B1-B2):
- 阳性:直接支持药物暴露,需结合浓度判断是否为中毒剂量。
- 阴性:若临床高度怀疑,需重复检测(部分药物代谢快,如可卡因半衰期<1小时)。
- 影像学(C1-C2):
- 头颅CT异常(如出血灶):需排除外伤性自伤或药物诱发卒中。
- 胸片心肺异常:评估药物性心肌损伤或吸入性肺炎风险。
- 精神评估(D1-D2):
- 量表高分(如HAMD>24分)提示重度抑郁,需紧急心理干预。
- SCID-5可明确共病精神障碍(如双相障碍Ⅰ型)。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苯丙胺血浓度 | <50 ng/mL | >500 ng/mL:急性中毒风险;>1000 ng/mL:癫痫/高热危象 |
可卡因代谢物 | 尿检阴性 | 苯甲酰爱康宁>150 ng/mL:支持近期使用;伴QT延长提示心脏毒性 |
ALT/AST | <40 U/L | >3倍升高:药物性肝损伤;需排查合并酒精性肝炎 |
血钾 | 3.5-5.0 mmol/L | <3.0 mmol/L:药物致横纹肌溶解风险;>5.5 mmol/L:肾衰竭预警 |
肌酸激酶(CK) | <200 U/L | >1000 U/L:提示肌肉损伤;>5000 U/L:急性肾损伤高风险 |
心电图QTc间期 | <440 ms | >500 ms:可卡因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风险,需紧急纠正电解质 |
临床处理建议:
- 毒物浓度超标:立即启动解毒支持(如苯二氮䓬类控制惊厥)。
- CK显著升高:静脉水化+监测肌红蛋白尿,预防急性肾损伤。
- QTc延长:静脉补镁+撤除所有延长QT药物。
四、诊断流程总结
- 首要确认:故意暴露意图 + 毒理学阳性证据。
- 辅助验证:
- 生命体征异常排除其他急症(如脓毒症)
- 精神评估确定共病障碍
- 风险分层:
- 高危指征:QTc>500ms、CK>5000 U/L、昏迷
- 需收入ICU监测
参考文献:
- 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
- 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 美国中毒控制中心《精神兴奋剂中毒处理指南》
- 《中华精神科杂志》物质相关障碍诊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