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后区Lateral retromalleolar region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A41K4

核心定义

外踝后区(Lateral Retromalleolar Region)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外踝后区位于下肢踝部的外侧,具体为腓骨远端(外踝)后方的区域。其边界大致如下:
    • 前界:外踝尖(腓骨远端骨性突起)。
    • 后界:跟腱( Achilles tendon)的外侧缘。
    • 内侧:与足底外侧缘相邻。
    • 外侧:邻近小腿外侧肌肉(如腓骨长肌、短肌)的肌腱。
  • 定位细节:在站立时,该区域位于外踝尖后方约 1-2厘米,沿跟腱外侧向后延伸至足跟上方。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属于 运动系统(骨骼、肌肉、韧带)和 神经系统(神经走行)。
  • 功能
    • 运动支持:为跟腱、腓骨长短肌腱提供附着点,参与足部外翻、跖屈等动作。
    • 稳定性:通过韧带(如跟腓韧带)维持踝关节的外侧稳定性。
    • 神经血管保护:保护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等结构。
3. 组织结构
  • 深层结构
    • 骨骼:腓骨远端(外踝)。
    • 肌腱
    • 跟腱:连接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与跟骨。
    • 腓骨长肌腱短肌腱:沿外踝后方走行,参与足外翻。
    • 韧带:跟腓韧带(连接跟骨与腓骨)。
  • 浅层结构
    • 皮肤与皮下组织:较薄,但富含神经末梢。
    • 血管:小隐静脉在此区域汇入腘静脉。
    • 神经:腓肠神经(坐骨神经分支)在此区域皮下走行。
4. 功能与作用
  • 关键功能
    • 力量传递:通过肌腱将小腿肌肉的力量传导至足部。
    • 缓冲与稳定性:在行走、跑步时减少外踝受力冲击。
    • 神经传导:腓肠神经支配足外侧皮肤的感觉。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 外踝撞击综合征:外踝后方与跟骨反复撞击导致疼痛,常见于运动损伤。
    • 腓骨长短肌腱炎:过度使用(如长跑)引发肌腱炎症,表现为外踝后方压痛。
    • 跟腓韧带损伤:踝关节扭伤(如足内翻)时易受损,导致踝关节不稳。
    • 腓肠神经卡压:神经受压引起足外侧麻木或刺痛。
  • 治疗方法
    • 保守治疗:物理治疗(超声波、冷敷)、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支具固定。
    • 手术治疗:严重韧带撕裂或肌腱断裂需手术修复。
    • 神经卡压:可能需要神经松解术。
  • 康复要点
    • 逐步恢复踝关节活动度,加强腓骨肌群力量训练。
6. 常见误区
  • 误区1:认为外踝后区仅涉及皮肤表面,忽略深层肌腱和韧带的损伤风险。
  • 误区2:将外踝后区疼痛简单归因于跟腱炎,而忽视腓骨肌腱炎或神经卡压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Gray's Anatomy for Students (4th ed.), pp. 632–635(腓骨肌腱与踝关节解剖)。
  2. e-Anatomy(IMAIOS平台,表面解剖学分类树)。
  3.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020(外踝后区肌腱炎的诊断标准)。

以上信息基于权威解剖学资料与临床指南,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如需进一步分析具体病例,请提供详细症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