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或其他有机物中的接触性过敏原Contact allergens in plants or other organic matter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核心定义

植物或其他有机物中的接触性过敏原

植物及其他有机物中的接触性过敏原属于低分子量半抗原(分子量<500 Da),需与皮肤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后引发IV型超敏反应。以下从临床与医学角度进行解析:


1. 常见过敏原及来源

过敏原类型 代表性物质 主要来源
漆酚类 漆酚(Urushiol) 毒葛、毒橡树、漆树
松香酸衍生物 松香酸(Abietic acid) 松树树脂(木材加工、小提琴松香)
倍半萜内酯 阿尔法-亚甲基丁内酯 菊科植物(菊花、豚草、向日葵)
醌类化合物 胡桃醌(Juglone) 黑胡桃树皮、叶片
香豆素类 补骨脂素(Psoralen) 芸香科植物(柠檬、佛手柑)

2. 致病机制

  • 半抗原化:低分子物质穿透表皮角质层,与角蛋白或朗格汉斯细胞表面蛋白共价结合。
  • 抗原提呈:朗格汉斯细胞将抗原-MHC II复合物提呈给CD4+ T淋巴细胞,致敏T细胞。
  • 效应阶段: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记忆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IFN-γ),引发炎症反应。

3. 临床表现

  • 急性期(接触后24-72小时):
    • 边界清晰的红斑、丘疹、水疱(线性分布提示植物划痕接触)
    • 剧烈瘙痒伴灼热感
  • 慢性期(反复暴露):
    • 苔藓样变、鳞屑、色素沉着
    • 特定部位特征(如胡桃醌接触可致甲周角化过度)

4. 诊断要点

  • 斑贴试验
    • 使用标准化过敏原试剂(如松香酸1%凡士林制剂)
    • 48小时封闭贴敷,72-96小时判读结果
  • 病史特征
    • 职业暴露(园艺、木工、食品加工)
    • 特定活动关联(徒步后出现四肢皮疹)
  • 鉴别诊断:需排除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真菌感染

5. 预防措施

  • 暴露防护
    • 穿戴长袖衣物/丁腈手套(乳胶手套对脂溶性过敏原防护不足)
    • 接触可疑植物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漆酚需在10分钟内清除)
  • 交叉反应规避
    • 对菊科过敏者需避免接触洋甘菊茶、菊花茶、艾草制品
    • 芒果皮含漆酚类似物,漆树过敏者应削皮食用

参考文献
《接触性皮炎临床诊疗指南》(美国接触性皮炎协会)、
《Fitzpatrick's Dermatology》第9版(植物性皮炎章节)、
欧洲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流行病学监测网络(EPIDERM)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