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乳糖酶缺乏Primary lactase deficiency
编码5C61.60
关键词
索引词Primary lactase deficiency、原发性乳糖酶缺乏、非先天性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同义词Primary lactase deficiency, non-congenital
缩写PLD、PRLD
别名成人性乳糖不耐受、后天性乳糖酶缺乏、成人乳糖酶缺乏、非遗传性乳糖酶缺乏
(5C61.60)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核心症状
- 腹泻:
- 摄入含乳糖食物(如牛奶、奶酪)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水样便或稀便,通常无黏液或血便(发生率:高,70%-90%)。
- 腹胀与腹痛:
- 腹部胀满感伴阵发性绞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发生率:高,60%-80%)。
- 排气增多:
- 肠腔气体产生增加,表现为频繁排气(发生率:高,50%-70%)。
非特异性症状
- 恶心或呕吐:
- 偶见恶心,呕吐较少(发生率:低,10%-20%)。
- 肠鸣音亢进:
- 自觉肠道蠕动声增强(发生率:中,30%-40%)。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 粪便特征:
- 酸性粪便(pH <5.5):未消化乳糖在结肠发酵产生有机酸(检出率:高,80%-90%)。
- 还原糖阳性:粪便还原糖检测≥5g/L(检出率:高,70%-85%)。
实验室检查特征
- 氢呼气试验阳性:
- 呼气中氢气浓度升高(基础值<20ppm,摄入乳糖后≥20ppm)(敏感性:80%-90%)。
- 乳糖耐量试验异常:
- 血糖曲线低平(血糖升高<20mg/dL)(特异性:70%-80%)。
影像学特征
- 腹部X线/超声:无器质性病变(特征性表现:无异常,用于排除其他疾病)。
流行病学与遗传特征
- 种族差异:亚洲人群发病率高(75%-95%),北欧人群低(5%-30%)。
- 遗传机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LCT基因调控区突变(如-13910C/T)相关。
参考文献:
-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乳糖酶缺乏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 百度百科:原发性成人型低乳糖酶症(2023年修订版)。
- 家庭医生在线:乳糖不耐受的病理机制与实验室检测方法。
注:症状严重程度与乳糖摄入量呈正相关,少量分次摄入可减轻症状。继发性乳糖酶缺乏需排除感染、炎症性肠病等其他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