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内耳疾病Other specified Diseases of inner ear
编码AB3Y
关键词
索引词Diseases of inner ear、其他特指的内耳疾病、耳蜗退化、耳蜗变性、耳蜗出血、迷路骨疡、迷路出血、骨迷路变性、迷路充血
缩写TIEID、TEID
别名其他特指内耳疾病、特定其他内耳疾病、内耳特殊病、特指内耳疾患、特指内耳病变
其他特指的内耳疾病(AB3Y)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影像学证据:
- 高分辨率颞骨CT显示骨迷路硬化、前庭导水管扩大等结构性异常。
- 内耳MRI(增强T1WI)提示膜迷路强化或耳蜗/前庭神经发育异常。
- 影像学证据: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标准):
- 典型症状三联征:
- 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纯音测听阈值≥30 dB HL)。
- 发作性或持续性眩晕(每次持续≥20分钟)。
- 耳鸣(持续≥3个月)。
- 排除性诊断:
- 不符合梅尼埃病(AB5B)、突发性聋(AB50.3)等已独立编码疾病的诊断标准。
- 典型症状三联征: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听力学特征:
- 耳声发射(OAE)幅值下降(≤5 dB SPL)。
- 言语识别率≤70%。
- 前庭功能异常:
- 冷热试验单侧反应减弱(差值≥25%)。
- 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增益值≤0.6。
- 实验室证据:
- 血清抗内耳抗体阳性(如抗HSP70抗体)。
- 听力学特征: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听力学评估]
A --> C[前庭功能检测]
B --> D[纯音测听]
B --> E[言语识别率]
B --> F[耳声发射]
C --> G[冷热试验]
C --> H[视频头脉冲试验]
C --> I[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A --> J[影像学检查]
J --> K[颞骨高分辨率CT]
J --> L[内耳MRI增强扫描]
A --> M[实验室检查]
M --> N[免疫学指标]
M --> O[炎症标志物]
判断逻辑:
-
纯音测听:
- 高频陡降型(4-8 kHz阈值≥50 dB HL)提示耳蜗退行性变。
- 平坦型损失(全频段阈值≥40 dB HL)需警惕耳蜗出血可能。
-
冷热试验:
- 单侧半规管麻痹(CP值≥25%)提示前庭终末器官损伤。
- 结合vHIT增益异常可定位损伤在壶腹嵴或半规管神经。
-
MRI增强扫描:
- 膜迷路强化(T1WI高信号)提示炎症活动期。
- 耳蜗神经纤细/缺如提示先天性发育异常。
-
抗HSP70抗体检测:
- 阳性结果(滴度≥1:32)支持自身免疫性内耳病诊断。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范围 | 异常意义 |
---|---|---|
CRP | 0-5 mg/L | >10 mg/L提示急性炎症过程(如感染性迷路炎) |
抗HSP70抗体 | 阴性(<1:16) | ≥1:32提示自身免疫性内耳病,需联合免疫抑制治疗 |
ESR | 男<15 mm/h,女<20 mm/h | >40 mm/h需排查系统性免疫疾病累及内耳 |
血钠浓度 | 135-145 mmol/L | <130 mmol/L可能导致内淋巴离子失衡,加重眩晕症状 |
DPOAE幅值 | >5 dB SPL | ≤3 dB SPL提示外毛细胞功能障碍,需警惕耳蜗退行性变 |
vHIT增益值 | 0.8-1.2 | ≤0.6提示特定半规管功能损伤(如水平半规管损伤常见于迷路震荡)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优先排查独立编码疾病:通过病史排除梅尼埃病(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聋)、突发性聋(72小时内快速进展)等。
- 影像学-听力学联合诊断:CT发现骨迷路硬化+纯音测听高频陡降型,可确诊耳蜗退行性变。
- 动态监测原则:对波动性听力下降者,需每月复查纯音测听,连续3次阈值变化≥15 dB提示活动性病变。
依据来源: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4版)》
国际前庭疾病学会(Bárány Society)诊断标准
ICD-11临床实施指南(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