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血管炎Vasculitis of large intestine
编码DB34.2
关键词
索引词Vasculitis of large intestine、大肠血管炎
别名大肠血管炎症、结肠血管炎、直肠血管炎、大肠血管炎症性疾病、结肠和直肠血管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肛门--泄殖腔源性区--肛管--升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盲肠--结肠肝曲--降结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直肠--乙状结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大肠血管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大肠血管炎是指发生在大肠(结肠和直肠)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管壁受到免疫介导的损伤,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这种炎症可以引起局部缺血、出血或溃疡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病因学特征
-
免疫机制:
- 大多数情况下,大肠血管炎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针对血管内皮细胞或其他血管成分的自身抗体,导致血管壁炎症和损伤。
- 可能涉及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以及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血管内皮,引发炎症反应。
-
感染因素:
- 某些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可能诱发血管炎。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病毒感染可以触发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症。
- 一些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支原体等也可能通过直接侵袭或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血管炎。
-
药物及化学物质:
-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惊厥药、利尿剂等可能导致药物性血管炎,通过过敏反应或直接毒性作用引起血管炎症。
-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等也可能诱发血管炎。
-
遗传因素:
- 尽管大多数血管炎是散发的,但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个体对血管炎的易感性。例如,HLA-DR4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型在某些类型的血管炎中较为常见。
-
其他疾病相关:
-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等可伴随血管炎的表现。这些疾病中的免疫异常可能导致多器官受累,包括大肠血管。
病理机制
-
血管壁改变:
-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出现水肿、脱落和坏死,进一步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
- 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壁,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引起血管壁增厚和纤维化。
- 血管平滑肌细胞变性和坏死,影响血管舒缩功能,导致血流减少和局部缺血。
-
局部缺血和出血:
- 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大肠局部组织发生缺血,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
- 缺血区域的血管脆弱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表现为便血或黑便。
-
溃疡形成:
- 缺血和炎症导致黏膜屏障功能下降,易形成溃疡。溃疡边缘常有炎症细胞浸润,底部可见肉芽组织和坏死组织。
- 溃疡形成后,可能进一步并发穿孔或脓肿,加重病情。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腹痛:多为隐痛或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与肠道缺血有关。
- 便血:可表现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混入粪便中,严重时可大量出血。
- 腹泻:由于肠道炎症和溃疡,患者可能出现水样便或黏液便。
- 体重下降:长期慢性炎症消耗能量,导致体重减轻。
- 发热:部分患者因炎症反应可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
参考文献:
- 陈卫昌. 血管炎累及消化系统的临床特征 [J]. 医脉通, 2020.
- 百度百科. 血管炎 [EB/OL].
- 中华康网. 血管炎概述 [EB/OL].
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现有资料整理而成,具体诊断和治疗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