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大肠梗阻Unspecified Obstruction of large intestine
编码DB30.Z
关键词
索引词Obstruction of large intestine、未特指的大肠梗阻、大肠梗阻、肠狭窄、腹部结肠梗阻、肠梗阻
缩写未特指大肠梗阻、大肠梗阻-NOS
别名未特指的大肠堵塞、大肠堵塞、未特指的结肠堵塞、结肠堵塞
未特指的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腹部CT扫描:
- 显示特征性"移行带"(Transition Zone)征象,即梗阻点近端肠管扩张与远端塌陷的明确分界
- 发现结肠扩张(盲肠直径≥10cm)伴气液平面
- 排除机械性梗阻特定病因(如肿瘤、疝气等)
- 腹部CT扫描: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典型症状三联征:
- 持续性下腹部钝痛或胀痛(发生率70%-90%)
- 进行性腹胀伴肠鸣音减弱/消失(发生率70%-90%)
- 完全性便秘(无排气排便)或部分性便秘(少量稀便)
- 影像学证据:
- 腹部X线显示结肠扩张伴阶梯状气液平面
- 超声检查提示肠管扩张(直径>6cm)及蠕动消失
- 典型症状三联征: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体征支持:
- 腹部膨隆伴叩诊鼓音(阳性率≥80%)
- 腹部触诊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
- 实验室指标:
- 白细胞计数 >11×10⁹/L(提示炎症进展)
- 血清钾 <3.5mmol/L 伴血钠 <135mmol/L(脱水征象)
- 危险分层指标:
- 盲肠直径≥12cm(穿孔风险增加5倍)
- 乳酸 >2.0mmol/L(提示缺血可能)
- 体征支持: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实验室检查] A --> D[动态监测]
B --> B1[腹部X线平片] B --> B2[CT扫描] B --> B3[超声检查] B --> B4[水溶性造影检查]
C --> C1[血常规] C --> C2[电解质] C --> C3[肾功能] C --> C4[乳酸检测]
D --> D1[腹部体征复评] D --> D2[肠鸣音监测] D --> D3[生命体征追踪]
判断逻辑:
-
影像学检查:
- CT扫描(首选):
- 移行带明确→机械性梗阻
- 全结肠均匀扩张→动力性梗阻
- 肠壁强化减弱→缺血风险
- X线平片(初筛):
- 结肠气液平面+小肠无扩张→大肠梗阻
- "咖啡豆征"→肠扭转可能
- 造影检查:
- 造影剂24小时未达直肠→完全性梗阻
- CT扫描(首选):
-
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CRP同步升高→感染性并发症
- 乳酸>4mmol/L+代谢性酸中毒→肠坏死
- 血钾<3.0mmol/L→肠麻痹加重
-
动态监测:
- 每4小时评估腹胀程度+肠鸣音
- 盲肠直径每6小时超声测量
- 持续无排气+腹痛加剧→手术指征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意义及处理建议 |
---|---|---|
白细胞计数 | (4-10)×10⁹/L | >11×10⁹/L:提示炎症进展,需加强抗感染 >15×10⁹/L:警惕肠缺血坏死 |
C反应蛋白 | <5 mg/L | >50 mg/L:提示严重炎症或感染,需静脉抗生素 |
血清钾 | 3.5-5.0 mmol/L | <3.5 mmol/L:加重肠麻痹,需静脉补钾(速度≤20mmol/h) |
血清钠 | 135-145 mmol/L | <130 mmol/L:提示重度脱水,需补充平衡液(1500-2000ml/24h) |
血乳酸 | 0.5-1.6 mmol/L | >2.0 mmol/L:组织灌注不足 >4.0 mmol/L:肠坏死高风险,急诊手术评估 |
肌酐 | 44-133 μmol/L | >177 μmol/L:提示肾前性肾损伤,调整补液方案 |
血气分析 | pH 7.35-7.45 | 代谢性酸中毒(pH<7.3+BE<-5):需排查肠缺血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第一步:症状+体征初判(腹痛/腹胀/便秘三联征)
- 第二步:急诊CT明确梗阻性质(机械性/动力性)
- 第三步:实验室风险分层(乳酸/白细胞/电解质)
- 警戒指标:
- 盲肠直径≥12cm → 24小时内穿孔率30%
- 顽固性低钾血症 → 肠麻痹恶化信号
- 进行性乳酸升高 → 缺血坏死进展
参考文献:
- 《Schwartz's Principles of Surgery》(11th ed.) 肠梗阻诊断章节
- WSES指南《急性结肠梗阻管理共识》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大肠梗阻诊疗专家共识
- ACS Surgery Manual 急腹症处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