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of the large intestine
编码DB30.0
关键词
索引词Intussusception of the large intestine、大肠套叠、盲肠肠套叠
缩写肠套、结肠套
别名结肠套叠、乙状结肠套叠、大肠内陷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1B13 大肠
XA0D34肛门XA8QB7泄殖腔源性区XA25P9降结肠和结肠右曲XA39S6肛管XA7177降结肠和结肠脾曲XA3AL5升结肠XA1PY9结肠脾曲XA49U1横结肠XA6J68盲肠XA95L3结肠肝曲XA2G13降结肠XA03U9结肠XA33J5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XA4KU2直肠XA8YJ9乙状结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大肠套叠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大肠套叠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肠道疾病,指一段肠管内陷或套入相邻远端肠腔中,导致机械性肠梗阻。此病多见于婴幼儿,但也可能发生在成人。根据受累肠段的不同,大肠套叠可分为回盲型、结肠型和乙状结肠型。
病因学特征
-
生理性因素:
- 婴幼儿高发年龄为6个月至3岁,可能与肠道淋巴组织增生及肠蠕动节律紊乱有关。
- 饮食习惯改变(如引入固体食物)可能诱发肠蠕动异常,但此关联性在大肠套叠中较回盲部套叠少见。
-
病理性因素:
- 成人患者中,肠道占位性病变(如息肉、肿瘤)是主要诱因,其次为炎症性肠病或术后肠粘连。
- 先天性解剖异常(如肠旋转不良)可能增加儿童发病风险。
- 病毒感染(如腺病毒)与婴幼儿肠套叠相关,但较少直接引发大肠套叠。
病理机制
-
肠管套入过程:
- 套叠通常由近端肠段(作为套入部)嵌入远端肠腔(鞘部),形成"套筒"结构,导致肠腔狭窄或完全闭塞。
- 套入肠系膜受压迫可引起静脉回流障碍,进而导致肠壁水肿、缺血甚至穿孔。
-
梗阻与血液循环障碍:
- 机械性梗阻导致近端肠管扩张,肠内容物淤积。
- 持续缺血可进展为动脉供血中断,引发透壁性坏死(8-12小时以上未缓解)。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腹痛:成人多表现为间歇性绞痛,定位因套叠部位而异(乙状结肠型以左下腹痛为主);婴幼儿常突发哭闹、蜷曲体位。
- 呕吐:儿童早期即可出现呕吐,成人呕吐出现较晚且与梗阻程度相关。
- 便血:婴幼儿可见果酱样便(回盲部套叠典型表现),大肠套叠患者多表现为鲜红色血便或黏液血便。
- 腹部肿块:结肠型套叠可能于左/右下腹触及腊肠样包块,乙状结肠型偶可经直肠指检触及。
- 全身反应:成人易出现慢性消耗症状(如贫血),婴幼儿更易快速进展为脱水及感染性休克。
参考文献:以上信息基于现有医学文献整理而成,未直接引用具体文章。对于更详细的了解,请参阅相关专业书籍或期刊发表的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