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坏死性牙周病Unspecified Necrotising periodontal diseases
编码DA0C.3Z
关键词
索引词Necrotising periodontal diseases、未特指的坏死性牙周病、坏死性牙周病
缩写NPD、未特指坏死性牙周病
别名战壕-口、梭菌-感染-牙龈炎、ANUG
未特指的坏死性牙周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临床三联征阳性:
- 牙龈组织坏死(火山口样溃疡伴灰黄色假膜)
- 自发性牙龈出血
- 特征性口臭
- 影像学证据:
- 全口曲面断层片或CBCT显示牙槽骨垂直型吸收(≥3mm)
- 临床三联征阳性: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微生物学证据:
- 龈下菌斑涂片检出螺旋体比例>20%
- 厌氧菌培养阳性(梭形杆菌/密螺旋体)
- 宿主风险因素:
- 吸烟史(>10支/日)
- 免疫功能异常(HIV+、未控糖尿病)
- 维生素C缺乏(血清浓度<11.4μmol/L)
- 微生物学证据:
-
排除标准:
- 需排除坏死性溃疡性龈炎(无牙槽骨吸收)
- 排除坏疽性口炎(累及颌面深层组织)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临床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微生物学检查] A --> E[实验室检查]
B --> B1(探诊深度测量) B --> B2(牙龈指数评估) B --> B3(假膜特征观察)
C --> C1(根尖片) C --> C2(全口曲面断层) C --> C3(CBCT)
D --> D1(暗视野显微镜) D --> D2(厌氧菌培养) D --> D3(PCR检测)
E --> E1(血常规) E --> E2(CRP) E --> E3(维生素检测)
判断逻辑:
-
临床检查:
- 探诊深度>5mm + 出血指数≥3 → 提示活动性病变
- 假膜刮除试验:刮除后基底出血→确诊坏死性病变
-
影像学检查:
- 垂直型骨吸收>30% → 区别于慢性牙周炎的水平吸收
- CBCT骨缺损容积>150mm³ → 提示进展性破坏
-
微生物学检查:
- 螺旋体比例>20% + 梭形杆菌>10⁵CFU/mL → 符合病原学特征
-
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11×10⁹/L + CRP>10mg/L → 提示急性感染期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龈下菌斑涂片 | 螺旋体<15% | >20%:特异性提示坏死性病变,需立即清创 |
血清维生素C | 23-85μmol/L | <11.4μmol/L:胶原合成障碍,需补充治疗(500mg/日) |
CRP | <5mg/L | >10mg/L:提示急性炎症,需抗生素治疗(甲硝唑500mg tid) |
白细胞计数 | 4-10×10⁹/L | >11×10⁹/L:提示细菌感染扩散风险 |
血糖(HbA1c) | <5.7% | >7%:需强化血糖控制(目标空腹<6.1mmol/L) |
异常结果处理建议:
- 微生物学异常 → 首选甲硝唑+阿莫西林联合治疗
- 维生素缺乏 → 高剂量维生素C(1000mg/日)联合局部抗氧化剂
- CRP持续升高 → 需排查颌骨骨髓炎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临床三联征(坏死+出血+口臭)结合垂直型骨吸收
- 关键鉴别:螺旋体比例>20%是区别于普通牙周炎的核心指标
- 治疗预警:CRP>10mg/L或白细胞>11×10⁹/L提示需全身抗生素干预
参考文献:
- 《牙周病学国际分类》(2018世界牙周病大会共识)
- 《口腔微生物学》(第7版,Elsevier出版)
- 《维生素C与口腔组织修复》(J Periodontol 2023;94: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