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变应性或饮食性结肠炎Unspecified Allergic or dietetic colitis

更新时间:2025-06-19 03:55:26
编码DB33.2Z

关键词

索引词Allergic or dietetic colitis、未特指的变应性或饮食性结肠炎、变应性或饮食性结肠炎、过敏性或饮食性结肠炎
缩写未特指变应性或饮食性结肠炎、DB33-2Z
别名不明原因过敏性结肠炎、不明原因饮食性结肠炎、不明类型过敏性结肠炎、不明类型饮食性结肠炎、Allergic-or-Dietary-Colitis-Not-Specified

未特指的变应性或饮食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结肠黏膜活检
      • 组织病理学显示黏膜层嗜酸性粒细胞显著浸润(≥20个/高倍视野,HPF)。
      • 排除寄生虫感染、药物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及其他系统性嗜酸细胞增多症。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典型临床症状
      • 腹痛(下腹部绞痛)伴腹泻(水样便或黏液便)。
      • 便血或肉眼血便(尤其婴儿患者)。
    • 内镜特征
      • 结肠镜下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异常率≥90%)。
    • 食物关联性证据
      • 去除可疑过敏原(如牛奶蛋白)后症状缓解,再次暴露后复发。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过敏相关指标
      • 血清总IgE升高(>100 IU/mL)或食物特异性IgE阳性(如牛奶、鸡蛋)。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或绝对值>500/μL)。
    • 粪便特征
      • 隐血试验阳性(阳性率60%-80%)或镜下红细胞/白细胞阳性。
    • 肠外表现
      • 合并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IgE介导疾病。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初步筛查] A --> C[确诊检查] A --> D[鉴别诊断检查] B --> B1[粪便检查:隐血试验、镜检] B --> B2[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C --> C1[结肠镜检查+黏膜活检] C --> C2[内镜特征评估] D --> D1[过敏原检测:血清特异性IgE] D --> D2[排除性检查:粪便培养、钙卫蛋白]

  1. 判断逻辑
    •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 提示黏膜出血,需结合腹痛/腹泻症状优先考虑内镜检查。
    • 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500/μL时强烈支持过敏机制,但需排除寄生虫感染(需加做寄生虫卵检查)。

    • 结肠镜检查
      • 发现黏膜糜烂或溃疡时,必须取活检;若嗜酸性粒细胞≥20/HPF可确诊。
    •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 阳性结果支持IgE介导机制,阴性不排除非IgE介导途径(需依赖食物激发试验)。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组织病理学

    •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HPF)
      • 确诊核心指标,提示过敏原驱动的黏膜免疫反应。
      • 若浸润深度达肌层,需警惕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2. 血液检查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00/μL)
      • 反映全身性过敏状态,数值越高越支持饮食性病因。
    • 血红蛋白下降(<110 g/L)
      • 提示慢性失血,需评估便血频率及内镜溃疡程度。
  3. 粪便检查

    • 隐血试验阳性
      • 表明活动性黏膜损伤,阴性不能排除诊断(间歇性出血)。
    • 嗜酸性粒细胞检出
      • 意义有限,阳性率低(<30%),优先依赖活检。
  4. 炎症标志物

    • 钙卫蛋白升高(>50 μg/g)
      • 提示肠道炎症活动,但无法区分感染性/过敏性结肠炎。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核心确诊路径
    • 症状(腹痛+便血) + 内镜黏膜损伤 + 活检嗜酸粒细胞浸润 ≥20/HPF。
  2. 鉴别重点
    • 婴儿患者:需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影像学见肠壁积气)。
    • 成人患者:需鉴别溃疡性结肠炎(连续弥漫性病变)和感染性结肠炎(发热+病原学阳性)。
  3. 治疗验证
    • 诊断性食物回避(2-4周症状缓解) + 激发试验复发,可作为非活检确诊依据。

参考文献
《胃肠病学》(第10版),《儿科胃肠病学与营养学》(ESPGHAN指南),《嗜酸性粒细胞相关胃肠病诊断共识》(2023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