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疝Umbilical hernia
编码DD53
关键词
索引词Umbilical hernia、脐疝、脐疝伴梗阻,不伴坏疽、嵌顿性脐疝,不伴坏疽 [possible translation]、难复性脐疝,不伴坏疽 [possible translation]、梗阻性脐疝,不伴坏疽 [possible translation]、绞窄性脐疝,不伴坏疽 [possible translation]、梗阻性脐疝,不伴坏疽、嵌顿性脐疝,不伴坏疽、难复性脐疝,不伴坏疽、绞窄性脐疝,不伴坏疽、脐疝伴坏疽、坏疽性脐疝 [possible translation]、坏疽性脐疝、脐疝,不伴梗阻或坏疽、脐疝NOS [possible translation]、脐疝NOS
别名肚脐疝、小儿脐疝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发病时间模式
ME24.91反复性脐疝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脐疝是一种腹外疝,指的是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脐环突出到皮下。脐环是位于脐部(肚脐)周围的一圈纤维和肌肉组织。根据发生人群的不同,脐疝可以分为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两大类。婴儿脐疝相对更为常见,其特点是在婴儿哭闹时脐部可见一明显肿块,而当婴儿安静时肿块会缩小或消失。成人的脐疝则往往与腹部压力增加、肥胖等因素有关。
病因学特征
-
婴儿脐疝:
- 先天性因素:主要由于胚胎期脐环闭合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不够坚固所致。这种情况下,随着胎儿生长发育,部分肠管或其他腹腔内容物可通过未完全闭合的脐环向体表突出。
- 诱发因素:长期便秘、频繁哭闹等行为可导致腹内压增高,从而促使已存在的薄弱区域进一步扩张形成疝气。
-
成人脐疝:
- 后天性因素:包括多次怀孕导致腹部肌肉松弛、过度肥胖使腹壁承重增大、慢性咳嗽或举重等活动引起持续性腹压增高等情况均可促进脐疝的发生。
- 基础疾病影响:如肝硬化导致腹水形成,亦可间接加重腹内压力,为脐疝创造条件。
病理机制
- 脐疝的核心病理变化在于脐周肌层结构缺陷,允许腹腔内容物经由该弱点向外移位。正常情况下,脐环应随胎儿出生后逐渐闭合加固;但在某些个体中,这一过程可能不完全或存在缺陷,留下潜在的薄弱点。
- 一旦腹腔内部产生足够大的压力差,就足以推动肠道等软组织穿过这个薄弱环节进入皮下区域,表现为脐部可见且可触及的肿物。此外,若疝囊颈部狭窄,则可能发生嵌顿甚至绞窄现象,此时需要紧急处理以避免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或坏疽。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对于婴儿而言,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在用力、哭闹时发现脐部有突起,触之柔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回纳;通常无疼痛感,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
- 成人患者则更多表现为站立或劳动后脐区出现隆起包块,平躺休息时有所缓解。部分病例伴有轻微不适或坠胀感,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剧烈疼痛提示可能存在急性并发症。
参考文献:上述信息来源于正保医学教育网等专业医疗资源平台所提供的权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