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旁疝Paraumbilical hernia
编码DD54
关键词
索引词Paraumbilical hernia、脐旁疝、脐周疝、脐上疝 [possible translation]、脐上疝、脐旁疝伴梗阻,不伴坏疽、脐旁疝伴坏疽、脐旁疝,不伴梗阻或坏疽
同义词Periumbilical hernia、Supraumbilical hernia
缩写脐疝
别名气肚脐、小儿脐疝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发病时间模式
ME24.91反复性脐旁疝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脐旁疝(Paraumbilical hernia)是指腹腔内容物(如大网膜或肠管)通过脐周腹白线区域的薄弱点或缺陷脱出形成的疝。腹白线由两侧腹直肌前鞘的纤维交错构成,此区域因缺乏肌肉覆盖而相对薄弱。该类型疝主要发生于脐上方或侧方,与先天性脐疝不同,常见于成年人群,尤其好发于多次妊娠女性及腹壁张力减弱者。
病因学特征
- 解剖结构缺陷:脐周腹壁各层次(皮肤、筋膜、腹膜)的进行性薄弱是主要病理基础,成年期胶原代谢异常导致的结缔组织强度下降起重要作用。先天性因素仅占少数(<5%)。
- 腹内压持续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顽固性便秘、良性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多胎妊娠、病态肥胖等是重要诱因。短期压力骤增(如举重、剧烈呕吐)可能引发急性缺损。
- 医源性损伤:既往脐部手术(如腹腔镜探查切口、脐整形术)可能破坏局部解剖结构,统计显示约15%病例与手术瘢痕愈合不良相关。
- 退行性改变:年龄增长导致的肌肉萎缩、弹性蛋白流失,以及吸烟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和胶原合成异常,共同加剧腹壁薄弱化进程。
病理机制
- 缺损形成阶段:腹白线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导致抗张强度下降,在反复腹压冲击下形成微小裂隙。初期缺损直径通常<2cm,腹膜前脂肪首先突出形成"先驱"病灶。
- 疝囊扩展期:随着缺损扩大,壁层腹膜经薄弱区向外膨出形成真性疝囊。此阶段可能出现网膜粘连或肠管嵌顿,超声可见"颈征"(疝囊颈与腹腔相通)
- 并发症期:未及时治疗的疝囊可能发生嵌顿(发生率8-12%),导致肠梗阻或绞窄性坏死。肥胖患者更易发展为巨大疝(直径>10cm)伴皮肤溃疡。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脐周可触及柔软包块,Valsalva动作时体积增大,早期多可手法还纳。随着病程进展可能出现持续性胀痛(内脏牵拉痛)或烧灼感(网膜缺血)
-
体征演变:
- 单纯性疝:包块表面皮肤正常,触诊可及缺损边缘,咳嗽冲击感阳性
- 嵌顿性疝:突发剧痛伴包块变硬、触痛明显,停止排气排便(需2小时内急诊处理)
- 慢性难复性疝:皮肤菲薄发亮伴色素沉着,听诊可闻肠鸣音亢进
参考文献:
- 脐疝定义及病因—2015年外科护理考点讲解. 医学全在线.
- 脐旁疝. 快懂百科.
- 认识脐疝. 民福康.
请注意,以上信息基于现有公开资料整理而来,具体诊断与治疗方案应遵循专业医生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