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假性囊肿Pseudocyst of pancreas
编码DC30.1
关键词
索引词Pseudocyst of pancreas、胰腺假性囊肿、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胰腺假性囊肿、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假性囊肿,未特指原因
同义词pancreas pseudocyst、pancreatic pseudocyst、false cyst of pancreas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3QC5 胰腺
XA8WC8副胰管XA8LA4胰颈XA1XL7胰管XA3789主胰管XA1412胰头XA0CX6胰尾XA6ZE4胰体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胰腺假性囊肿是一种继发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胰腺外伤等情况下形成的非真性囊肿。它并不是由上皮细胞构成的壁包裹液体,而是由于炎症反应过程中周围组织纤维化形成的一种含有胰液、血液、坏死组织碎片以及炎性渗出物的囊性结构。这种囊肿通常发生在胰腺体部和尾部,但也可能出现在胰头区域。
病因学特征
- 急性胰腺炎(75%):绝大多数胰腺假性囊肿是由急性胰腺炎引起的。当发生急性胰腺炎时,胰腺内的酶被激活并开始消化自身组织,导致胰腺及其周围的组织损伤。这些受损区域随后可积聚胰液和其他体液,最终形成一个由纤维结缔组织包绕的囊肿。
- 胰腺外伤(10%-20%):腹部受到直接撞击或其他形式的创伤也可能导致胰腺破裂,造成胰液泄漏进入周围组织中,并逐渐发展成假性囊肿。这类情况包括钝器伤、穿刺伤或者外科手术造成的意外伤害。
-
其他因素(<10%):
- 肿瘤:少数情况下,恶性肿瘤如胰腺癌可能压迫或阻塞胰管,引起局部液体积聚。
- 寄生虫感染:罕见情况下,某些寄生虫如棘球蚴病(包虫病)也可引发类似病变。
- 特发性原因:约有5%左右的病例找不到明确的原因,被认为是自发性的。
病理机制
- 形成过程:在急性胰腺炎或其他上述诱因作用下,胰腺内部分泌物(主要是胰酶)和出血物质会从受损处溢出至胰腺周围间隙甚至腹腔内。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液体成分将被新生的纤维组织所包围,从而形成了具有弹性的囊袋——即所谓的“假性囊肿”。这个过程大约需要4-6周时间才能完全建立起来。
- 内容物特性:囊肿内部充满浑浊的黄色至棕色液体,其中包含高水平的淀粉酶及其他消化酶、蛋白质、胆固醇颗粒等成分。尽管存在较高浓度的活性酶,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活跃,除非囊肿并发感染或破裂等情况发生。
- 并发症风险:较大的胰腺假性囊肿可能会对邻近器官产生压迫效应,比如胃肠道梗阻;而一旦囊肿壁变薄或破损,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腹膜炎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多数患者最初表现为原有胰腺疾病(如急性/慢性胰腺炎)的症状缓解后又出现新的不适。
- 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性或间歇性上腹部疼痛、饱胀感、恶心呕吐等。
- 如果囊肿体积增大到足以压迫十二指肠或胆总管,则可能出现黄疸现象。
- 少数病例还可能出现发热、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综上所述,胰腺假性囊肿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胰腺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临床上需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手段进行综合诊断与评估。
参考文献:《胰腺疾病》(Pancreatic Disease)、《胰腺外科学》(Surgery of the Pancreas) 等专业书籍及相关研究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