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粘连Peritoneal adhesions
编码DC51.1
关键词
索引词Peritoneal adhesions、腹膜粘连、粘连性腹膜带、腹膜带、腹腔粘连、腹腔粘连 [possible translation]、腹壁粘连 [possible translation]、男性盆腔粘连 [possible translation]、粘连带 [possible translation]、腹腔内粘连 [possible translation]、腹膜带 [possible translation]、腹壁粘连、男性盆腔粘连、粘连带、腹腔内粘连、盲肠粘连、横膈粘连、膈肌粘连、肠粘连、肠带、回肠粘连、肠系膜粘连、网膜粘连、乙状结肠曲粘连、胃粘连、胃周粘连 [possible translation]、结肠粘连、十二指肠粘连、回盲部粘连、肝粘连、阑尾周围粘连、感染后腹膜粘连、幽门粘连
同义词abdominal adhesion、adhesive peritoneal band、peritoneal adhesion、peritoneal band、peritoneum adhesion、abdominal cavity adhesion、adhesion of abdominal wall、adhesion of male pelvis、adhesive band、intra-abdominal adhesion、abdominal wall adhesions、pelvic male adhesion、peritoneum band
缩写PA、腹膜粘
别名腹膜粘连症、腹部粘连、术后腹膜粘连、手术后腹膜粘连、胃周粘连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7MC7 胃
XA56K7胃底XA4EC5幽门窦XA6P89胃幽门XA7UE1胃体XA4ML9胃小弯XA7WQ5胃大弯XA2828胃贲门XA2828膈肌XA2828肠系膜XA1B13 大肠
XA0D34肛门XA8QB7泄殖腔源性区XA25P9降结肠和结肠右曲XA39S6肛管XA7177降结肠和结肠脾曲XA3AL5升结肠XA1PY9结肠脾曲XA49U1横结肠XA6J68盲肠XA95L3结肠肝曲XA2G13降结肠XA03U9结肠XA33J5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XA4KU2直肠XA8YJ9乙状结肠XA6452 小肠
XA0QT6回肠XA8UM1空肠XA9780十二指肠XA5DY0 肝脏
XA2KG6肝右叶XA5766肝左叶XA3278肝尾状叶XA13D3肝方叶XA13D3阑尾XA13D3网膜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腹膜粘连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腹膜粘连是指在腹膜表面形成的异常纤维连接,通常表现为瘢痕组织或纤维化。这些粘连可以出现在腹膜与其他腹腔内器官之间,或者腹膜层之间。腹膜粘连可能影响腹部器官的功能,并且是术后并发症的常见原因之一。根据ICD-11编码DC51.1,腹膜粘连归类为某些特指的腹膜或腹膜后疾患。
病因学特征
-
先天性因素:
- 一些罕见情况下的腹膜粘连可能是由于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导致,例如胎粪性腹膜炎。这种类型的粘连源于胚胎时期肠管穿孔所引起的腹膜炎症反应。
-
获得性因素:
- 手术后粘连:最常见的原因是在腹部或盆腔手术后形成。手术过程中的组织损伤、出血以及愈合期间产生的炎症反应可触发纤维蛋白沉积,进而发展成持久性的粘连带。
- 感染:包括细菌性和化学性腹膜炎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腹腔内感染亦能促进粘连生成。慢性盆腔炎、阑尾炎等也是重要诱因之一。
- 创伤与缺血:腹部受到外部撞击或其他类型伤害时,局部区域可能发生缺血现象,随后引发愈合过程中的纤维化改变。
- 异物刺激:遗留于体内的手术材料(如缝线)或其他外来物质也能成为诱发粘连的因素。
- 肿瘤相关:良恶性肿瘤侵犯邻近结构时,其周围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粘连现象;此外,部分个体存在明显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倾向,更容易形成广泛的腹腔内粘连。
-
病理生理机制:
- 腹膜在经历机械性或炎症性损伤后启动修复程序,在此过程中大量成纤维细胞被激活并迁移至受损区域,分泌胶原蛋白和其他基质成分以填补伤口空隙。然而,如果这一修复过程过度活跃,则会导致正常解剖结构间出现不恰当的固定连接,即粘连。这些异常粘连不仅干扰了器官间的相对运动,还可能造成梗阻症状或慢性疼痛等问题。
病理机制
-
纤维化过程:
- 粘连本质上是由过多的胶原沉积构成的瘢痕组织,它取代了正常的腹膜滑动平面。随着纤维化的进展,原本光滑的腹膜面变得粗糙且失去弹性,最终形成牢固的物理障碍。
-
局部微环境变化:
- 损伤部位及其周边区域的免疫细胞活化状态、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等因素均参与调控着粘连的发展。例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被认为是促进粘连形成的关键介质之一。
-
力学作用:
- 在恢复期内,任何施加于受伤区域的压力或牵拉力都有可能加剧粘连的程度。因此,对于刚经历过腹部外科干预的患者而言,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此类机械应力的影响尤为重要。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急性期表现:若粘连导致肠道部分或完全堵塞,则可能出现剧烈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
- 慢性问题:长期存在的腹膜粘连有时会引发反复发作的轻微不适感或周期性加剧的钝痛,尤其当患者进行体力活动时更为明显。少数情况下,持续性粘连可能导致慢性肠梗阻甚至营养吸收障碍。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腹膜粘连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潜在致病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其发生机制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术后粘连的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