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肛门息肉Other specified Anal polyp
编码DB71.Y
关键词
索引词Anal polyp、其他特指的肛门息肉
缩写AP、AnoP
别名肛门纤维性息肉、肛乳头肥大性息肉、肛管息肉、直肠末端息肉
其他特指的肛门息肉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内镜下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活检,明确息肉病理类型(如腺瘤性息肉、血管瘤样息肉等),并排除恶性特征。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肛门指检或内镜直观证据:
- 肛门指检触及肛管内质软、活动性肿物。
- 肛门镜/直肠镜直视下观察到肛管黏膜表面异常隆起性病变。
- 排除炎性及淋巴性息肉:
- 病理检查证实不属于炎性息肉(DB71.0)或淋巴性息肉(DB71.1)。
- 肛门指检或内镜直观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辅助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需满足≥2项):
- 无痛性便血(鲜红色血液附着粪便表面)。
- 排便时肿物脱出肛门外(可自行回纳或需手法复位)。
- 持续性肛门异物感或排便不尽感。
- 高风险因素(任意1项):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病史。
- 长期肛周慢性疾病(肛裂、肛瘘>6个月)。
- 典型症状组合(需满足≥2项):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项目] --> B[初筛检查] A --> C[确诊检查] A --> D[风险评估检查]
B --> B1(肛门指检) B --> B2(粪便隐血试验) B --> B3(血常规)
C --> C1(肛门镜检查) C --> C2(直肠超声) C --> C3(组织病理活检)
D --> D1(结肠镜检查) D --> D2(APC基因检测) D --> D3(腹部MRI/CT)
判断逻辑:
-
初筛检查:
- 肛门指检:触及质软肿物提示息肉可能,阴性结果不排除高位息肉。
-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需警惕出血性病变,但需排除痔疮等干扰因素。
- 血常规:血红蛋白<110g/L提示慢性失血性贫血,支持长期便血诊断。
-
确诊检查:
- 肛门镜/直肠镜:
- 直接观察息肉形态(带蒂/广基)、表面血管纹理及出血点。
- 腺瘤性息肉多呈分叶状,血管瘤样息肉呈暗红色。
- 直肠腔内超声:
- 评估息肉浸润深度(黏膜层/黏膜下层),排除恶性浸润(异常表现:边界不清伴低回声)。
- 病理活检:
- 腺瘤性息肉:腺管结构紊乱伴上皮异型增生(低/高级别)。
- 血管瘤样息肉:密集毛细血管团伴内皮细胞增生。
- 肛门镜/直肠镜:
-
风险评估检查:
- 结肠镜:排查全结肠多发息肉(FAP患者需每年复查)。
- APC基因检测:胚系突变阳性者提示遗传风险,需加强监测。
- MRI/CT:息肉直径>2cm或病理提示高级别异型增生时,评估周围组织侵犯。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病理学报告:
-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年内复发率15%,建议每年内镜随访。
-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潜在恶变风险(5年癌变率10-30%),需手术切除+半年复查。
-
血常规:
- 血红蛋白<110g/L:提示慢性失血性贫血,需补充铁剂并排查持续出血源。
- 血小板>450×10⁹/L:可能反映慢性炎症状态,结合CRP评估。
-
粪便检测:
- 隐血持续阳性:提示活动性出血,即使无症状也需内镜复查。
- 钙卫蛋白>50μg/g:提示黏膜炎症活跃,需排除并发肛周疾病。
-
基因检测:
- APC基因突变阳性:需启动FAP筛查程序(一级亲属结肠镜+基因检测)。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疑似病例:便血/脱垂症状 + 肛门指检阳性 → 初筛检查(粪隐血+血常规)。
- 确诊阶段:肛门镜直视病变 → 活检病理分型(排除炎性/淋巴性息肉)。
- 风险评估:
- 直径>1cm/腺瘤性/高级别异型增生 → 结肠镜+影像学评估。
- FAP家族史 → APC基因检测。
参考文献: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中华病理学杂志》息肉病理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