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Acute mesenteric arterial ischaemia
编码DD30.1
关键词
索引词Acute mesenteric arterial ischaemia、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急性肠系膜缺血]、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动脉缺血
同义词AMI - [acute mesenteric ischaemia]、acute bowel mesenteric ischaemia
缩写AMI
别名急性肠血管缺血、急性肠缺血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1B13 大肠
XA0D34肛门XA8QB7泄殖腔源性区XA25P9降结肠和结肠右曲XA39S6肛管XA7177降结肠和结肠脾曲XA3AL5升结肠XA1PY9结肠脾曲XA49U1横结肠XA6J68盲肠XA95L3结肠肝曲XA2G13降结肠XA03U9结肠XA33J5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XA4KU2直肠XA8YJ9乙状结肠XA6452 小肠
XA0QT6回肠XA8UM1空肠XA9780十二指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Acute Mesenteric Arterial Ischemia, AMI)是一种急腹症,指由于供应肠道的主要血管—肠系膜上动脉(SMA)突发性的血流中断或显著减少导致的肠道组织缺氧,进而引发肠壁缺血性损伤乃至坏死的过程。根据其病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栓塞性、血栓形成性和非闭塞性低灌注型。
病因学特征
-
栓塞性因素:
- 约50%的AMI病例由心源性栓子(如心房颤动、瓣膜赘生物脱落)栓塞肠系膜上动脉所致。栓子常嵌顿于动脉分叉处(如中结肠动脉分支),导致相应肠段急性缺血。
-
血栓形成性原因:
- 多发生于原有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狭窄(>70%管腔狭窄)基础上,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形成,最终完全闭塞血管。
-
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 NOMI):
- 由全身性低灌注(如心源性休克、脓毒症)或血管收缩药物(如洋地黄、血管加压素)导致肠系膜血管痉挛,不伴机械性梗阻。
-
其他少见原因:
- 包括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动脉开口、血管炎(如抗磷脂综合征)、高凝状态及医源性损伤(如血管介入术后)。
病理机制
-
缺血级联反应:
- 肠道黏膜对缺血最敏感,缺血2小时内即可出现黏膜脱落;持续6小时以上可进展至透壁性坏死,伴肠壁水肿、出血及浆膜面暗红色改变。
-
再灌注损伤:
- 恢复血流后,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氧自由基爆发加重组织损伤,导致细胞凋亡和肠屏障功能破坏。
-
全身性并发症:
- 肠坏死可引发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率显著升高。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常定位模糊),与腹部查体所见(初期压痛轻微)不相称(pain out of proportion)。
- 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血便(提示肠黏膜坏死)、腹胀及肠鸣音减弱。晚期可出现发热、低血压和意识障碍。
-
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10⁹/L、乳酸>2mmol/L、D-二聚体升高提示进展性缺血。
- 影像学检查:
- 增强CT(动脉期+门脉期)可见肠系膜动脉充盈缺损、肠壁增厚或积气征;
- DSA为诊断金标准,可同时进行血管内治疗。
参考文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