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遗传性骨病,伴骨密度下降Unspecified Genetic bone diseases with decreased bone density

更新时间:2025-06-18 19:10:31
编码LD24.KZ

关键词

索引词Genetic bone diseases with decreased bone density、未特指的遗传性骨病,伴骨密度下降、遗传性骨病,伴骨密度下降
缩写未特指遗传性骨病、遗传性骨病伴骨密度下降、骨密度下降遗传性骨病
别名遗传性骨病、家族性骨病、遗传性骨质减少

未特指的遗传性骨病,伴骨密度下降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基因检测阳性
      • 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或靶向基因Panel检测发现调控骨代谢、骨基质合成或矿化的相关基因(如COL1A1/2LRP5SOST等)致病性突变。
    • 骨密度显著异常
      •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显示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Z值≤-2.5(儿童及青少年)或T值≤-2.5(成人)。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反复低能量骨折史
      • 无明确暴力外伤情况下发生≥1次骨折(椎体、股骨、桡骨远端为典型部位)。
    • 影像学特征
      • X线显示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伴髓腔扩大(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
    • 家族遗传倾向
      • 直系亲属中存在类似骨骼病变或早发骨折病史。
  3. 排除标准

    • 需排除营养性骨病(维生素D缺乏)、内分泌性骨病(甲亢、库欣综合征)及药物性骨量减少(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 一级检查
      • DXA骨密度检测(首选):定量评估骨量丢失程度。
      • 脊柱/长骨X线:筛查骨皮质变薄、椎体压缩等结构异常。
    • 二级检查
      • 高分辨率外周定量CT(HR-pQCT):三维评估骨小梁微结构。
      • 全身骨扫描:排查隐匿性骨折或骨代谢活跃区域。
  2. 实验室检查树

    • 基础代谢评估
      • 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P)、25-羟维生素D。
    • 骨转换标志物
      • 骨形成指标:骨钙素(OC)、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
      • 骨吸收指标: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CTX)、尿脱氧吡啶酚(DPD)。
    • 基因检测
      • 遗传性骨病相关基因Panel(覆盖>50个致病基因)。
  3. 判断逻辑

    • DXA Z/T值异常+基因突变:可直接确诊。
    • 影像学典型表现+家族史:需基因检测验证。
    • 骨转换标志物升高(如CTX>600 pg/mL):提示高骨吸收状态,需鉴别继发因素。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测项目 正常参考值 异常意义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儿童:150-420 U/L
成人:40-150 U/L
>1.5倍上限提示成骨活跃(如骨折愈合期)或Paget骨病;降低提示低磷酸酶症
尿DPD 3.0-7.4 nmol/mmol Cr >8.0 nmol/mmol Cr提示骨吸收亢进,需排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恶性肿瘤骨转移
血清P1NP 15-78 μg/L(成人) >100 μg/L提示骨形成加速(见于重度骨量丢失代偿期),<10 μg/L提示成骨抑制
基因检测 无致病突变 发现COL1A1/2杂合突变提示成骨不全;LRP5突变提示骨质疏松-假神经胶质瘤综合征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需同时满足基因突变与骨密度异常,结合典型临床表现排除继发因素。
  • 检查策略:首选DXA+靶向基因检测,疑难病例需HR-pQCT评估骨微结构。
  • 实验室判读:ALP/DPD异常提示代谢失衡,基因检测是分类与预后评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遗传性骨骼疾病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
  2. ISCD《儿童骨密度测量与解读共识》
  3.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2;107(3):e1023-e1036(骨转换标志物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