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脊柱裂Other specified Spina bifida
编码LA02.Y
关键词
索引词Spina bifida、其他特指的脊柱裂、先天性脑脊膜膨出、脊膜膨出、脊髓脊膜突出、脊髓裂、脊髓突出、积水性脑脊膜膨出、脊髓中央管膨出
缩写脊柱裂
别名脊髓脊膜膨出、半侧脊髓脊膜膨出、空洞性脊髓脊膜膨出
其他特指的脊柱裂(LA02.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
- 脊柱MRI显示特征性神经管闭合缺陷(如脊髓中央管膨出、积水性脊髓脊膜膨出),伴脊髓低位(圆锥位置低于L2椎体下缘)。
- CT三维重建证实椎弓根间距异常增宽(>5mm)伴椎板闭合不全。
- 影像学确诊: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客观体征:
- 腰骶部皮肤标志性改变(凹陷、多毛或毛细血管瘤)。
-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踝反射消失/减弱、鞍区感觉障碍)。
- 功能障碍:
- 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显示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或肠道功能障碍。
- 客观体征: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临床表现:
- 下肢运动障碍(肌力≤4级)或步态异常。
- 进行性脊柱侧凸(Cobb角>10°)或足部畸形(如马蹄内翻足)。
- 高危因素:
- 孕早期叶酸缺乏史或致畸物暴露史。
- 家族神经管缺陷病史(一级亲属患病风险增加3-5倍)。
- 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 ≥2项必须条件 + ≥1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神经功能评估] A --> D[泌尿系统评估] B --> B1(MRI脊柱) B --> B2(CT三维重建) B --> B3(超声筛查) C --> C1(神经电生理检查) C --> C2(反射功能测试) D --> D1(尿动力学) D --> D2(膀胱超声)
-
影像学检查判断逻辑:
- 脊柱MRI:
- 异常意义:
- 终丝紧张/脂肪瘤→提示脊髓栓系综合征(需急诊手术)
- 脊髓中央管扩张→诊断脊髓中央管膨出的直接证据
- CT三维重建:
- 判断标准:椎弓根间距>5mm或椎板裂隙>3mm→符合椎管闭合不全
- 婴幼儿超声:
- 应用逻辑:作为MRI补充,检出椎管内异常回声(敏感度70%-80%)
- 脊柱MRI:
-
神经功能评估逻辑:
- 神经传导检测: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0m/s或感觉电位缺失→提示周围神经损伤
- 反射测试:
- 肛门反射消失+踝反射减弱→提示骶髓(S2-S4)受累
- 神经传导检测:
-
泌尿系统评估逻辑:
- 尿动力学检查:
- 膀胱顺应性<20ml/cmH₂O或残余尿>30%→确诊神经源性膀胱
- 膀胱超声:
- 膀胱壁厚度>5mm+肾盂积水→需紧急干预
- 尿动力学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尿动力学参数:
- 最大膀胱容量降低(<预期值50%):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需抗胆碱能药物治疗。
- 逼尿肌漏尿点压>40cmH₂O:上尿路损伤高风险,需间歇导尿或膀胱扩大术。
-
神经电生理指标:
- 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15ms):提示前角细胞损伤,需神经营养药物干预。
- H反射消失:骶髓反射弧中断标志,预后不良指标。
-
血清学筛查(孕前/孕期):
- 母血清AFP>2.5MoM:神经管缺陷高风险,需羊水乙酰胆碱酯酶检测确认。
- 红细胞叶酸<906nmol/L:补充叶酸(4mg/日)直至孕12周。
四、诊断流程要点
- 新生儿筛查:腰骶部皮肤异常者→优先行脊柱超声。
- 确诊路径:
- 疑似病例→脊柱MRI(金标准)→尿动力学/电生理评估并发症。
- 鉴别重点:
- 需排除:脊髓纵裂(MRI显示骨性分隔)、骶尾部畸胎瘤(AFP升高)。
参考文献:
-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脊柱裂诊疗共识(2023)
- 国际脊柱裂协会《Spina Bifida Management Guidelines》(2022)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隐性脊柱裂专题(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