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融合Fused toes
编码LB79.2
关键词
索引词Fused toes、趾融合、并趾畸形、骨性并趾畸形、复杂并趾畸形、先天性趾粘连、复杂骨性并趾畸形、单侧趾融合、双侧趾融合
同义词conjoined toes、osseous syndactyly of toes、syndactyly of toes with fusion of bone、Complex syndactyly of toes with synostosis、complex syndactyly of toes、congenital adhesion of toes、dactylosymphysis of toes
缩写趾融合术、趾骨融合
别名脚趾融合、并趾矫正手术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左侧--双侧--右侧发生部位
XA2RP7 踇趾
XA1RE3大拇趾趾甲XA2F64大拇趾甲下皮XA6VJ2大拇趾垫XA7GD8大拇趾侧甲襞XA7WP9大拇趾甲外皮XA0HX8大拇趾甲床XA4774大拇趾甲周表皮XA8L19大拇趾甲床沟XA64R9大拇趾甲半月XA47T1大拇趾甲板XA0SP3 第三趾
XA6189第三趾甲床XA3LW9第三趾甲板XA1MM3第三趾侧甲襞XA9UL1第三趾甲半月XA3D73第三趾趾甲XA5JP9第三趾垫XA3UC8第三趾甲周表皮XA2H72第三趾甲下皮XA8DQ2第三趾甲外皮XA2484第三趾甲床沟XA4KK7 第四趾
XA4ZB3第四趾甲下皮XA8F87第四趾甲板XA65U3第四趾甲床XA2PD3第四趾甲半月XA2Y79第四趾甲床沟XA6TS5第四趾趾甲XA0XZ8第四趾甲外皮XA9316第四趾垫XA0PV4第四趾侧甲襞XA40R3第四趾甲周表皮XA8ZZ3 第二趾
XA0SL7第二趾甲外皮XA5446第二趾甲周表皮XA7GG3第二趾趾甲XA1WQ6第二趾甲板XA7B22第二趾甲床XA9439第二趾甲半月XA1ED1第二趾甲床沟XA2ZJ7第二趾甲下皮XA3626第二趾垫XA7003第二趾侧甲襞XA42W4 第五趾
XA9L52第五趾甲床XA43K6第五趾甲床沟XA4U10第五趾甲板XA3VM6第五趾趾甲XA3C43第五趾垫XA0DD8第五趾甲下皮XA1AV3第五趾甲周表皮XA38J0第五趾侧甲襞XA2W24第五趾甲外皮XA1PK7第五趾甲半月趾融合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趾融合,也称为并趾畸形、复杂性并趾畸形或骨性并趾畸形,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表现为两个或多个脚趾在皮肤、软组织或骨骼层面发生部分或完全性连接。此畸形多见于第二至第五趾之间,少数病例可累及大脚趾。根据解剖结构差异可分为单纯性(仅皮肤及皮下组织相连)和复杂性(伴骨骼、关节或肌腱融合)。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
- 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部分病例与特定基因异常相关,如ZRS(极性活动调控区)基因突变可导致肢体分化异常。
-
宫内机械因素:
- 胚胎发育期子宫内空间受限(如多胎妊娠)可能影响肢芽分离,形成机械性粘连。
-
胚胎发育异常:
- 胚胎第4-8周期间,跖板(足部对应掌板的结构)分化障碍导致趾间隙细胞凋亡异常,未能完成生理性分离过程。
-
神经肌肉功能缺陷:
- 胚胎期神经支配异常或肌肉发育缺陷可能间接影响趾间分离。
-
环境因素:
- 妊娠期接触致畸物(如酒精、抗癫痫药物)、辐射暴露或叶酸缺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病理机制
- 核心机制为胚胎期趾间中胚层组织再吸收障碍,导致生理性分离失败。单纯性病例表现为皮肤与皮下组织融合;复杂性病例则存在骨性连接(常见末节趾骨融合)、关节共构或血管神经束异常走行,显著增加手术分离难度。
临床表现
-
形态学特征:
- 受累趾间可见膜状(单纯性)或骨性(复杂性)连接,可伴发趾体短缩、成角畸形或甲床融合。
-
功能影响:
- 严重病例可能导致步态异常、穿鞋困难及继发性胼胝形成,需通过影像学评估骨性融合范围后制定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1]《现代整形外科学》;[2]《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中华手外科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