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Unspecified Acute or subacute endocarditis

更新时间:2025-06-18 21:04:05
编码BB4Z

关键词

索引词Acute or subacute endocarditis、未特指的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急性或亚急性的心内膜炎、急性或亚急性肺心内膜炎、急性或亚急性主动脉瓣心内膜炎、急性或亚急性非风湿性二尖瓣心内膜炎、急性或亚急性非风湿性三尖瓣心内膜炎、中毒性心内膜炎
缩写AIE、SIE
别名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

未特指的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理学/微生物学证据
      • 手术切除的赘生物或瓣膜组织病理学证实存在典型炎症改变(中性粒细胞浸润、坏死灶)。
      • 血培养或赘生物培养检出病原微生物(需排除污染)。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主要条件(满足≥2项):
      • 新发心脏杂音或杂音性质改变(ESC 2023指南)
      • 超声心动图显示瓣膜赘生物、脓肿或人工瓣膜裂开(敏感度85%-90%)
      • 血管栓塞现象(如脑卒中、脾梗死、Janeway损害)
    • 次要条件(满足≥3项):
      • 发热≥38℃持续5天以上
      • 免疫学异常(类风湿因子阳性、低补体血症)
      • 血管炎表现(Osler结节、甲下线状出血)
      • 血培养阳性但未达主要标准(如单次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3. 阈值标准

    • 符合病理/微生物学证据即可确诊(Duke标准修订版)
    • 若无病理证据,需满足:
      • 2项主要条件 + 1项次要条件
      • 1项主要条件 + 3项次要条件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辅助检查体系
├─ 病原学检查
│ ├─ 血培养(需氧+厌氧,至少3套)
│ ├─ 赘生物分子检测(16S rRNA PCR)
│ └─ 血清学检测(Q热、巴尔通体等)

├─ 影像学检查
│ ├─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
│ ├─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
│ ├─ 心脏MRI(评估心肌水肿)
│ └─ PET-CT(检测感染灶)

├─ 免疫学检查
│ ├─ 类风湿因子
│ ├─ 抗核抗体
│ └─ 补体C3/C4

└─ 并发症筛查
├─ 脑MRI(栓塞评估)
├─ 腹部CT(脾梗死)
└─ 眼底检查(Roth斑)

判断逻辑

  1. 血培养

    • 急性期每30分钟采血1次×3次,阳性结果需区分污染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需≥2瓶阳性)
    • 培养阴性时需考虑HACEK菌群、布鲁氏菌等特殊病原体
  2. 超声心动图

    • TTE为首选,TEE对人工瓣膜/二尖瓣病变敏感度提高至95%
    • 赘生物>10mm提示栓塞高风险(ESC 2023)
  3. 免疫学检查

    • 低补体血症(C3<90 mg/dL)提示免疫复合物沉积
    • 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约40%-50%(亚急性型更常见)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测项目 正常范围 异常意义(心内膜炎相关)
白细胞计数 4-10×10⁹/L >15提示急性感染;<4可能为真菌感染/免疫抑制
CRP <5 mg/L >100 mg/L提示严重炎症或脓肿形成
降钙素原 <0.1 μg/L >2 μg/L提示细菌感染
血红蛋白 男130-175 g/L <110 g/L提示慢性病贫血(亚急性型更显著)
D-二聚体 <0.5 mg/L >5 mg/L提示广泛血栓形成风险
补体C3 90-180 mg/dL <90 mg/dL提示免疫复合物沉积性肾炎

关键解读原则

  1. 炎症标志物动态监测:CRP每48小时下降≥25%提示治疗有效(IDSA指南)
  2. 血培养假阴性处理
    • 已用抗生素者需停药3天重采血
    • 考虑特殊培养基培养巴尔通体、军团菌等
  3. 血清学窗口期:Q热抗体(IgG≥1:800,IgM≥1:50)需在病程2周后检测

参考文献

  • 2023 ESC《感染性心内膜炎管理指南》
  • IDSA《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与治疗指南》
  • Duke诊断标准修订版(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22)
  • 《实用内科学》(第16版)心内膜炎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