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Non-atherosclerotic chronic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更新时间:2024-10-12 14:01:01
编码BD41
子码范围BD41.0 - BD41.Z

关键词

索引词Non-atherosclerotic chronic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同义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慢性动脉闭塞症
别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1. 间歇性跛行

    • 行走时出现小腿肌肉疼痛,休息后缓解,是本病最常见且具特征性的症状之一。
    • 常见于下肢动脉受累,发生率约为60%-80%(注1)。
  2. 静息痛

    • 晚期患者即使在静止状态下也会感到患肢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
    • 发生率约为30%-50%(注2)。
  3. 皮肤颜色与温度变化

    • 受累肢体皮肤苍白或发绀,感觉温度降低。
    • 发生率约为50%-70%(与原文一致,符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特征)。
  4. 营养状况恶化

    • 指甲生长缓慢、毛发脱落等提示末梢血液循环不良的表现。
    • 发生率约为30%-50%(与原文一致,符合慢性缺血表现)。

其他可能症状

  1. 全身伴随症状

    • 疲劳、乏力、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
    • 发生率约为5%-15%(注3)。
  2. 溃疡和坏疽

    • 严重缺血导致的小创伤难以愈合,容易感染,甚至发展为坏疽。
    • 发生率约为20%-40%(注4)。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脉搏减弱或消失

    • 检查时可发现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完全消失。
    • 发生率约为80%-90%(与原文一致,符合血管闭塞特征)。
  2. 压痛

    • 沿血管走行方向可能存在压痛点(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伴游走性浅静脉炎)。
    • 发生率约为40%-60%(注5)。
  3. 伤口愈合延迟

    • 小创伤难以愈合,容易感染。
    • 发生率约为30%-50%(与原文一致)。

非典型体征

  1. 皮肤改变

    • 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等。
    • 发生率约为20%-30%(与原文一致)。
  2. 肌肉萎缩

    • 长期缺血导致的肌肉萎缩。
    • 发生率约为10%-20%(与原文一致)。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1. 血液检查

    • 炎症标志物升高:如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注:仅见于部分病因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期)。
    • 发生率约为30%-50%(注6)。
  2. 影像学检查

    • 多普勒超声:评估血流速度和方向,检测血管狭窄或闭塞。
      • 异常率约为90%-95%(与原文一致)。
    • CT血管成像(CTA):显示血管结构和病变程度。
      • 异常率约为90%-95%(与原文一致)。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创性检查,提供详细的血管图像。
      • 异常率约为90%-95%(与原文一致)。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金标准,直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
      • 异常率约为95%-100%(与原文一致)。
  3. 病理学检查

    • 活检:确诊特定病因,如纤维肌发育不良、闭塞性血栓动脉炎等(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通常无需活检,诊断以临床为主)。
      • 异常率取决于具体病因,但通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