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旁路移植血管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of autologous bypass graft
编码BA52.1
子码范围BA52.10 - BA52.1Z
关键词
索引词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of autologous bypass graft
同义词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of autologous bypass graft without significant ischaemia、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of autologous bypass graft、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自体旁路移植血管、自体旁路移植血管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伴显著缺血
缩写自体旁路移植血管粥样硬化、自体旁路移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别名自体旁路移植血管的冠脉粥样硬化、自体旁路移植冠脉粥样硬化、自体血管搭桥后冠脉硬化、自体血管移植后冠脉硬化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3B03 冠状动脉
XA3QP2中间支动脉XA1LL7右锐缘动脉XA7TB5窦房结动脉XA5LW8隔动脉XA0F62冠状动脉左主干XA1SH6左钝缘动脉XA8PS0后外侧动脉XA2N78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对角支XA9FX9冠状动脉左回旋支XA86J1D2-第二对角支XA5SR3D3-第三对角支XA20E5D1-第一对角支XA81T7后室间动脉XA7NQ7冠状动脉左前降支XA2QX7右冠状动脉临床表现
XA2QX7慢性血管源性内脏痛 心力衰竭
BD11.0射血分数保留的左心室衰竭BD1Y其他特指的心力衰竭BD1Z未特指的心力衰竭BD13右心室衰竭BD11.2射血分数减低的左心室衰竭BD12高输出综合征BD14双心室衰竭BD10充血性心力衰竭BD11左心室衰竭BD11.Z未特指的左心室衰竭BD11.1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BD11.1机械性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关联情况
BA41 急性心肌梗死
BA41.Z未特指的急性心肌梗死BA41.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BA41.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BA41.1未特指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BA40 心绞痛
BA40.1稳定性心绞痛BA40.0不稳定性心绞痛BA40.Y其他特指的心绞痛BA40.Z未特指的心绞痛BA40.Z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未导致心肌梗死BA42 随后性心肌梗死
BA42.0随后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肌梗死BA42.1随后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BA42.Z未特指的随后性心肌梗死严重度
BA42.Z单支血管病变BA42.Z多支血管病变自体旁路移植血管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自体旁路移植血管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使用患者自身的血管(通常为内乳动脉、桡动脉或大隐静脉)作为旁路移植材料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该移植血管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类病变表现为移植血管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自体旁路移植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伴有原生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
病因学特征
-
血脂异常:
- 高胆固醇血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是主要危险因素。这些脂质易于在血管壁内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并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
- 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它可以通过影响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功能而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高血压:
-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脂质在血管壁中的沉积。
- 血压控制不良还会加速已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
糖尿病:
-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增加血液中的糖化终产物,从而促进炎症和氧化应激,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这进一步加重了代谢紊乱和血管损伤。
-
吸烟:
- 吸烟不仅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还通过提高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和自由基水平,增强氧化应激,促进炎症反应,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还能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
遗传因素:
- 家族史中有早发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发生自体旁路移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更高。
- 某些基因变异(如APOE、PCSK9等)可能使个体更易发展出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
年龄与性别:
- 年龄增长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非可改变风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弹性减弱,容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影响。
- 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在年轻时出现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但绝经后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接近甚至超过同年龄段男性。
-
生活方式因素:
-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摄入过多)、缺乏体育锻炼以及过度饮酒等均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
病理机制
-
内膜增生与重塑:
- 移植后的血管早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内膜增生,这是正常的愈合过程的一部分。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增生过度会导致管腔狭窄。
- 随着时间推移,移植血管可能发生重塑现象,即血管壁厚度变化及结构改变,增加了对进一步损伤的敏感性。
-
炎症反应:
- 动脉粥样硬化本质上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免疫细胞(尤其是单核-巨噬细胞)被激活并迁移到血管壁内,吞噬沉积的脂质,转变为泡沫细胞。
- 这些细胞释放多种促炎介质,吸引更多的免疫细胞加入局部炎症反应,最终形成稳定的或不稳定的斑块。
-
斑块形成与破裂:
- 斑块主要由脂质核心、纤维帽及周围炎症细胞组成。稳定斑块通常具有较厚的纤维帽和较小的脂质核心;而不稳定斑块则相反,其纤维帽薄且富含大量炎症细胞。
- 当不稳定斑块破裂时,可迅速触发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反应,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自体旁路移植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心绞痛复发,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症状,尤其是在体力活动后更为明显。
-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包括剧烈胸痛、冷汗、恶心呕吐等。
-
体征:
- 体检时可能会发现心脏杂音或原有的心脏杂音发生变化,提示可能存在新的瓣膜问题或者移植血管功能障碍。
- 心电图检查可见ST-T段改变或其他缺血性改变。
参考文献: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病因、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Medl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