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of native coronary artery
编码BA52.0
关键词
索引词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of native coronary artery、自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自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伴显著的自体冠状动脉缺血、自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同义词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of native coronary artery、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without significant ischaemia of native coronary artery
缩写CAD
别名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冠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3B03 冠状动脉
XA3QP2中间支动脉XA1LL7右锐缘动脉XA7TB5窦房结动脉XA5LW8隔动脉XA0F62冠状动脉左主干XA1SH6左钝缘动脉XA8PS0后外侧动脉XA2N78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对角支XA9FX9冠状动脉左回旋支XA86J1D2-第二对角支XA5SR3D3-第三对角支XA20E5D1-第一对角支XA81T7后室间动脉XA7NQ7冠状动脉左前降支XA2QX7右冠状动脉临床表现
XA2QX7慢性血管源性内脏痛 心力衰竭
BD11.0射血分数保留的左心室衰竭BD1Y其他特指的心力衰竭BD1Z未特指的心力衰竭BD13右心室衰竭BD11.2射血分数减低的左心室衰竭BD12高输出综合征BD14双心室衰竭BD10充血性心力衰竭BD11左心室衰竭BD11.Z未特指的左心室衰竭BD11.1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BD11.1机械性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关联情况
BA41 急性心肌梗死
BA41.Z未特指的急性心肌梗死BA41.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BA41.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BA41.1未特指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BA40 心绞痛
BA40.1稳定性心绞痛BA40.0不稳定性心绞痛BA40.Y其他特指的心绞痛BA40.Z未特指的心绞痛BA40.Z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未导致心肌梗死BA42 随后性心肌梗死
BA42.0随后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肌梗死BA42.1随后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BA42.Z未特指的随后性心肌梗死严重度
BA42.Z单支血管病变BA42.Z多支血管病变自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自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固有(原生)冠状动脉中发生的粥样硬化病变,其特点是动脉内膜逐渐出现脂质沉积、细胞外基质成分积聚,形成斑块。这些斑块的形成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弱,并可能引起局部血流受限,但早期阶段未必伴有显著的冠状动脉缺血症状。
病因学特征
- 基础病理过程: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一个慢性进展的过程,主要由脂质代谢异常引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通过受损的血管内皮进入动脉壁,在氧化修饰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继而演变为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和纤维帽组成的粥样斑块。
- 斑块的发展还受到多种炎症因子的影响,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因素促进斑块内炎症反应,增加斑块不稳定性。
-
危险因素:
- 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硬化进程。
- 血脂异常:高LDL-C水平与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是核心危险因素。
- 糖尿病:高血糖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氧化应激及脂质沉积。
-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诱导炎症反应。
- 肥胖:内脏脂肪堆积与胰岛素抵抗、慢性低度炎症相关。
- 遗传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55岁,女性<65岁)显著增加风险。
病理机制
-
早期阶段: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LDL颗粒浸润至内膜下,经氧化修饰后吸引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并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形成脂质条纹。
- 进展期:平滑肌细胞迁移至内膜并增殖,分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形成纤维脂肪斑块。斑块核心内出现胆固醇结晶及坏死碎片,纤维帽厚度决定斑块稳定性。
- 晚期变化:斑块体积增大可导致管腔狭窄;斑块破裂或侵蚀暴露促血栓物质,引发急性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
- 早期常无症状,晚期可能出现稳定性心绞痛(劳力性胸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静息胸痛)或隐匿性心肌缺血。
- 部分患者可因慢性缺血导致左心室功能减退,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影像学检查(如冠状动脉CTA或造影)可明确斑块位置、狭窄程度及钙化情况。
参考文献: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如《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