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Unspecified Hereditary haemolytic anaemia
编码3A10.Z
关键词
索引词Hereditary haemolytic anaemia、未特指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缩写未特指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NOS
别名不明原因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原因未明
未特指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排除性诊断:
- 已排除所有已知特指型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D缺乏症、地中海贫血等)。
-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阴性,排除自身免疫性溶血。
- 溶血证据:
- 网织红细胞比例持续升高(>3%),且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
- 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1.2 mg/dL),伴乳酸脱氢酶(LDH)>250 U/L。
- 排除性诊断: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红细胞形态异常:外周血涂片显示异形红细胞(如碎片、靶形、椭圆形细胞),但不符合特定膜病特征。
- 家族史:一级亲属中有不明原因溶血性贫血或新生儿黄疸病史。
- 基因检测:发现与红细胞膜/酶/血红蛋白相关的基因突变,但无法归类至已知致病位点。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至少一项支持条件。
- 高度疑似:必须条件中溶血证据明确 + 两项支持条件(需动态随访)。
二、辅助检查
-
血液学检查树:
├── 初步筛查
│ ├── 全血细胞计数(贫血、网织红细胞↑)
│ └── 外周血涂片(异形红细胞)
├── 溶血特异性检测
│ ├── LDH、间接胆红素、结合珠蛋白
│ └──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 排除性检查
│ ├── Coombs试验
│ ├── 血红蛋白电泳
│ └── 红细胞酶活性测定(G6PD、PK等)
└── 高级检查
├──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 基因测序(全外显子组/靶向Panel)
└── 骨髓活检(评估红系增生) -
判断逻辑:
- 外周血涂片:碎片红细胞>1%提示机械性/微血管性溶血;球形红细胞<10%可排除典型HS。
- 基因测序:需同时检测ANK1、SPTB、PKLR等50+个溶血相关基因,发现意义未明突变(VUS)需结合临床。
- 骨髓活检:红系比例>50%且粒红比倒置(<2:1)支持慢性溶血代偿。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关键指标:
-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00×10^9/L:提示骨髓有效代偿,需与失血性贫血鉴别。
- 结合珠蛋白<30 mg/dL:血管内溶血特异性标志,但感染/肝病可干扰。
- 血清铁蛋白>500 ng/mL:长期溶血导致铁过载,需启动去铁治疗。
-
基因检测解读:
- 发现复合杂合突变:需通过家系验证判断致病性,建议ACMG分类≥Ⅲ级(可能致病)。
- 阴性结果:不排除未知基因缺陷,建议5年后复测(技术更新)。
-
影像学意义:
- 脾脏长径>13 cm(超声):提示显著脾亢,需评估切脾指征。
- *肝脏T2 MRI<6.3 ms**:铁过载导致肝铁浓度>3 mg/g干重,需干预。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通过阶梯式排除法确认未特指类型,强调基因检测的动态解读。
- 检查重点:外周血涂片形态学为初筛关键,基因检测需覆盖全面Panel。
- 管理要点:监测铁过载及胆石症,避免氧化应激药物(如磺胺类)。
参考文献:
- 《威廉姆斯血液学》(第10版)遗传性溶血章节
- 美国血液学会(ASH)《溶血性贫血管理指南》2023
- 《临床分子遗传学实践指南》(ACMG)变异分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