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Other specified Hereditary haemolytic anaemia
编码3A10.Y
关键词
索引词Hereditary haemolytic anaemia、其他特指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酶缺乏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酶紊乱引起的贫血、酶缺乏引起的体质性溶血性贫血、糖酵解酶紊乱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糖酵解酶紊乱引起的贫血、无氧糖酵解紊乱引起的贫血 [possible translation]、糖酵解酶缺乏性贫血 [possible translation]、无氧糖酵解紊乱伴贫血 [possible translation]、无氧糖酵解紊乱引起的贫血、糖酵解酶缺乏性贫血、无氧糖酵解紊乱伴贫血、磷酸丙糖异构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引起的遗传性非球型红细胞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非球细胞性贫血、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缺乏引起的贫血、甘油醛磷酸脱氢酶缺乏引起的贫血、红细胞烯醇化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烯醇化酶缺乏症、红细胞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己糖激酶缺乏引起的非球型红细胞溶血性贫血、己糖激酶缺乏性贫血、溶血性非球形红细胞遗传性贫血,2型、溶血性非球形贫血,2型、溶血性非球细胞性贫血,2型、核苷酸代谢紊乱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核苷酸代谢紊乱性贫血、腺苷三磷酸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尿苷单磷酸水解酶缺乏症、腺苷酸激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体质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溶血性黄疸、Minkowski-Chauffard综合征、先天性球形溶血性贫血、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家族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红细胞性贫血、(家族性)无胆色素尿性黄疸、Minkowski-Chauffard病、明科斯基-乔福德二氏综合征、明科斯基-乔福德二氏病、无胆色素尿性黄疸 [possible translation]、先天性(球形红细胞)溶血性黄疸 [possible translation]、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性贫血 [possible translation]、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possible translation]、无胆色素尿性黄疸、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性贫血、先天性(球形红细胞)溶血性黄疸、东南亚卵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干瘪细胞增多症、脱水遗传性裂口红细胞症、遗传性冷水肿细胞增多症,伴stomatin减少、遗传性冷水肿细胞增多症、中度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水化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充水细胞增多症、Rh缺乏综合征、Rh-null综合征、棘红细胞增多症、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Mcleod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综合征、遗传性溶血尿毒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不伴有腹泻、体质性溶血尿毒综合征、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伴C3异常、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伴MCP或CD46异常、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伴B因子异常、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伴H因子异常、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伴I因子异常、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伴血栓调节蛋白异常
缩写HHA、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别名遗传性溶贫、遗传性溶血症
其他特指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基因检测阳性:
- 检测到特定基因突变(如PKLR基因突变导致丙酮酸激酶缺乏症,GPI基因突变导致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
- 特异性酶活性测定:
- 红细胞内关键酶活性显著降低(如丙酮酸激酶活性<正常值60%,葡萄糖-磷酸异构酶活性<正常值50%)。
- 基因检测阳性: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条件):
- 慢性溶血性贫血证据:
- 正细胞性或大细胞性贫血(男性Hb<130 g/L,女性Hb<120 g/L)。
- 网织红细胞比例持续升高(>2.5%)。
- 直接Coombs试验阴性:排除免疫性溶血。
- 外周血涂片异常:可见靶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等异形红细胞(占比>10%)。
- 慢性溶血性贫血证据: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溶血生化标志物:
- 血清间接胆红素>17.1 μmol/L。
- LDH>250 U/L(较正常上限升高>1.5倍)。
- 结合珠蛋白<0.5 g/L。
- 脾肿大(超声显示脾脏长度>12 cm)。
- 家族史:一级亲属有类似溶血病史。
- 溶血生化标志物: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 A --> C[外周血涂片] A --> D[直接Coombs试验] B --> E[异常结果] C --> E D --> E E --> F[特异性诊断] F --> G[红细胞酶活性测定] F --> H[基因检测] F --> I[溶血标志物检测] I --> J[间接胆红素/LDH/结合珠蛋白] G & H --> K[确诊亚型] K --> L[并发症评估] L --> M[腹部超声-脾脏/胆结石] L --> N[铁代谢检测] -
判断逻辑:
- 血常规+网织红细胞:
- 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升高提示溶血,需进一步鉴别类型。
- 外周血涂片:
- 异形红细胞>10%支持遗传性膜/酶缺陷,球形红细胞提示膜异常,靶形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病。
- 酶活性测定:
- PK/GPI等酶活性显著降低可确诊特定亚型,需与正常参考值对比。
- 基因检测:
- 发现致病突变可明确分子机制,指导遗传咨询。
- 腹部超声:
- 脾肿大或胆结石提示慢性溶血并发症。
- 血常规+网织红细胞: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网织红细胞计数:
- 异常升高(>2.5%):骨髓代偿性造血活跃,提示持续溶血。
- 处理建议:评估溶血程度,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
间接胆红素:
- 升高(>17.1 μmol/L):反映红细胞破坏增加,需排除肝病干扰。
- 处理建议:补充白蛋白促进结合,警惕新生儿核黄疸。
-
LDH:
- 显著升高(>250 U/L):提示细胞溶解,数值与溶血严重度正相关。
- 处理建议:急性期每48小时复查,监测溶血危象。
-
铁蛋白:
- 升高(男性>300 μg/L,女性>200 μg/L):长期输血或慢性溶血导致铁过载。
- 处理建议:启动祛铁治疗,评估心/肝功能。
-
特异性酶活性:
- PK活性<60%正常值:确诊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需避免氧化应激诱因。
- GPI活性<50%正常值:确诊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建议遗传咨询。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路径: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排除免疫性溶血(Coombs阴性)→酶活性/基因检测确诊亚型。
- 关键鉴别:需与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鉴别。
- 并发症监测:定期评估脾功能、胆道系统及铁过载(每6-12个月复查超声+铁蛋白)。
权威参考文献:
- 《威廉姆斯血液学》(第10版)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章节
- 欧洲血液学会《罕见溶血性贫血诊疗指南》(2023)
- NIH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分子诊断共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