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血液或造血器官疾病Other specified Diseases of the blood or blood-forming organs
编码3C0Y
关键词
索引词Diseases of the blood or blood-forming organs、其他特指的血液或造血器官疾病、先天性血液或者淋巴异常、血恶液质、血恶液质NOS、骨髓增生
别名Other-specified-diseases-of-blood-or-haematopoietic-organs
其他特指的血液或造血器官疾病(3C0Y)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骨髓活检病理学证据:明确显示无效造血(如红系前体细胞凋亡增加)或非典型克隆性增殖(非恶性单克隆细胞群体占比≥10%)。
- 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检测:通过流式细胞术或基因测序检出特征性标志(如CD55/CD59缺失≥5%、特定基因突变)。
-
必须条件:
- 持续性血细胞异常:满足以下至少1项且持续≥3个月:
- 血红蛋白<110g/L(女性)或<120g/L(男性)
-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⁹/L
- 血小板计数<100×10⁹/L
- 排除性诊断:通过完整检查排除ICD-11中明确定义的血液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
- 持续性血细胞异常:满足以下至少1项且持续≥3个月:
-
支持条件:
- 代偿性造血证据:
- 网织红细胞比例>3%伴贫血(提示无效造血)
-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500 mU/mL(与贫血程度不匹配)
- 微环境异常指标:
- 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显示造血支持功能缺陷(集落形成率<正常值30%)
-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200 pg/mL
- 代偿性造血证据: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 一级检查:基础筛查 │
└───────┬───────┘
├─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分析
├─铁代谢四项(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
└─凝血功能全套(PT/APTT/FIB/D-D二聚体)
│
┌───────┴───────┐
│二级检查:功能评估 │
└───────┬───────┘
├─骨髓穿刺+活检(常规病理+免疫组化)
├─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CD59、GPIIb/IIIa等)
├─细胞遗传学分析(核型+荧光原位杂交)
└─分子检测(靶向基因panel测序)
│
┌───────┴───────┐
│三级检查:特殊评估 │
└───────────────┘
├─造血祖细胞培养(CFU-GM/E/B测定)
├─血清细胞因子谱(IL-6、TNF-α、IFN-γ等)
└─PET-CT(疑有髓外造血或淋巴增殖时) -
判断逻辑:
- 血常规异常模式:
- 单系减少:优先排查药物毒性或自身抗体介导破坏
- 双系/三系减少:需骨髓检查排除骨髓衰竭综合征
- 骨髓病态造血:
- 红系巨幼样变+粒系核分叶过多→提示代谢异常
- 微小巨核细胞增多→需排除MDS前期改变
- 流式细胞术:
- CD59缺失>5%→支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存在
- CD41/CD61表达异常→提示血小板生成缺陷
- 血常规异常模式: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血细胞计数:
- 血红蛋白<80g/L:需紧急输血评估,排查急性溶血或出血
- 血小板<30×10⁹/L:自发性出血风险显著增加,需预防性输注
-
铁代谢指标:
- 血清铁>30μmol/L+铁蛋白>1000μg/L:提示无效红细胞生成或慢性病贫血
-
凝血功能:
- D-D二聚体>5μg/mL:需排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血栓性微血管病
-
细胞因子谱:
- IL-6>50pg/mL+TNF-α>20pg/mL:提示炎症相关性血细胞破坏
-
分子检测:
- TET2/DNMT3A突变阳性:预示克隆性造血向恶性转化风险增加
四、诊断路径总结
- 核心路径:
- 持续血细胞异常→排除常见血液病→骨髓/分子检测确认特殊病理机制
- 鉴别重点:
- 与低危MDS的界限:病态造血<10%且无明确恶性克隆证据
- 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区分: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差且无典型抗体
- 监测指标:
- 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
- 年度骨髓评估(尤其克隆大小变化>5%)
参考文献:
- WHO《ICD-11血液病分类实施指南》(2023版)
- 《中国血液病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2024)
- Blood Advances:Clonal Hematopoiesis Diagnostic Criteria(2023)
- NCCN Guidelines® for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2024.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