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更新时间:2025-06-18 11:31:33
编码3B20

关键词

索引词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维蛋白溶解NOS、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去纤维蛋白综合征、纤维蛋白溶解性紫癜、消耗性凝血病、血栓溶解性紫癜 [possible translation]、血栓溶解性紫癜、暴发性紫癜、获得性纤溶性出血、出血性纤溶、坏疽性紫癜、获得性低纤维蛋白血症、获得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同义词Defibrination syndrome、Fibrinolytic purpura、Consumption coagulopathy、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opathy、fibrinolysis NOS、thrombolytic purpura
缩写DIC
别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全身性血管内凝血

(3B20)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1. 多发性出血倾向

    • 皮肤黏膜出血:表现为瘀点、瘀斑(发生率:40%-94%),注射部位渗血(常见于重症患者)。
    • 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泌尿生殖道出血(血尿、阴道出血)(发生率:20%-40%)。
    • 颅内出血:严重病例可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发生率:5%-10%,病死率高)[^1][^2]。
  2. 休克相关症状

    • 低血压或难以纠正的休克:表现为皮肤湿冷、尿量减少、意识模糊(发生率:38%-60%)[^3]。

非典型症状

  1. 微循环栓塞症状
    • 肢端青紫或坏死:手指/足趾末端缺血性坏死(“地图样”青紫)(发生率:5%-15%)[^4]。
    • 呼吸困难:肺栓塞导致呼吸急促、低氧血症(发生率:10%-20%)[^5]。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凝血功能异常

    • 血小板减少(<100×10⁹/L):发生率70%-90%,动态下降幅度≥50%提示病情进展[^6]。
    • 凝血时间延长:PT(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秒,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0秒(发生率:60%-80%)[^7]。
  2. 器官功能衰竭

    • 急性肾损伤:少尿、血肌酐升高(发生率:25%-40%)。
    • 肝功能异常:黄疸、转氨酶升高(发生率:20%-30%)[^8]。

非典型体征

  1. 微血管病性溶血
    • 贫血与黄疸: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发生率:10%-20%)[^9]。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1. 凝血功能检测

    • D-二聚体显著升高(>5 mg/L):阳性率94.1%,特异性高[^10]。
    • 纤维蛋白原降低(<1.5 g/L):敏感性较低(30%-50%),但特异性强[^11]。
  2. 其他实验室异常

    • 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下降:提示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发生率:70%-85%)[^12]。
  3. 影像学表现

    • 多器官微血栓证据:如肾脏皮质坏死(CT/MRI)、肺栓塞(CTA)等(发生率:视原发病而异)[^13]。

不同原发病的临床特征差异

原发病类型 出血率 休克率 器官衰竭率 病死率
感染相关DIC 40%-60% 50%-70% 60%-80% 30%-50%
病理产科相关DIC 70%-90% 70%-80% 20%-40% <10%
恶性肿瘤相关DIC 30%-50% 30%-40% 50%-70% 50%-70%

  • 数据来源于中国多中心研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n=928)及ISTH评分系统验证研究[^14][^15]。
  • 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及ISTH显性积分有助于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

参考文献
[^1] 杨婷, 高清平.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2]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
[^3] 刁翔文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98例临床分析. 医学信息, 2011.
[^4]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Group. Consensus of Chinese experts on diagnosi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2017.
[^5] 张林祥.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理机制. 中国临床医学, 2004.